智阅天地 -唐浩明谈曾国藩治国之道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04:02:49

唐浩明谈曾国藩治国之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唐浩明谈曾国藩治国之道精美图片
》唐浩明谈曾国藩治国之道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唐浩明谈曾国藩治国之道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03157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2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56.1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4:02:49

寄语:

历史名家唐浩明谈曾国藩“修齐治平”系列之三。全面解析评点曾国藩的理政之道。以人为鉴,学习一代名相的襟怀和智慧。 以史为鉴,了解大清王朝的败局与变局。


内容简介:

本书摘选了大清名相曾国藩上百道向朝廷递交的奏折。这些奏折与那个时期中国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息息相关,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作者除对这些奏折进行了白话翻译之外,还对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了精彩而详尽的分析、总结、评点。试图从中找出曾国藩挽救清朝的信念以及他治国行政的理念,也从另一个侧面剖析了大清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败局与变局。


书籍目录:

目 录

□原折: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日/001

□译文: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乡试正考官请为代奏谢恩状/001

□评点:清代奏折的传递/002

□写作简析:以贴切之用典、工整之对仗抒格外感激之情,文字华丽而不绮靡。/005

□要言妙道:愧屡沐夫鸿施,曾无坠露轻尘之报;唯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005

□原折:应诏陈言疏

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日/006

□译文:应谕旨命陈述意见疏/006

□评点:人才的激励机制:转移、培养、考察/014

□写作简析:先端出总目,然后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引典援例,辞气生动,将一篇学术论文写得情词并茂,好看又经看。/017

□要言妙道: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017

□原折: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咸丰元年四月二十六日/018

□译文:敬呈皇上美德三项并预防所伴之流弊疏/018

□评点:这道折子太出格了/026

□写作简析:借美德为引子,着重在指出流弊。弊病既看得准确,文字则更是明朗犀利,并不给至高无上的皇帝以情面。文风如作风。早期的曾氏便是这样一种黑白分明、疾恶如仇的性格。/028

□要言妙道:臣谬玷卿陪,幸逢圣明在上,何忍不竭愚忱,以仰裨万一。虽言之无当,然不敢激切以沽直声,亦不敢唯阿以取容悦。/028

□原折:备陈民间疾苦疏

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029

□译文:详细陈述民间疾苦疏/029

□评点:道光末期中国百姓的三大苦难/036

□写作简析:从百姓众多苦难中拣出三个的苦难来上报,这既需要眼力,更需要胆量;至于能否打动人主之心,则还要看事例充足不充足,若要让他心惊肉跳,那便要依仗文笔了。关于这两点,此折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039

□要言妙道:国贫不足患,唯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一家久讼,十家破产,一人沉冤,百人含痛,往往有纤小之案,累年不结,颠倒黑白,老死囹圄,令人闻之发指者。/039

□原折: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

咸丰三年二月十二日/040

□译文:严办土匪以安定社会秩序折/040

□评点:不惧恶名重典以锄强暴/045

□写作简析:不辞艰难,不惧恶名,以靖地方安良民为己任。这是此折的内容主题。文章立意既高,其气势自然充沛。古人说“文以气为主”,韩愈的文章在这方面表现得为突出。曾氏为文崇尚韩愈,从这道奏折中可见韩文对曾氏的影响。/047

□要言妙道: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但愿通省无不破之案,即剿办有棘手万难之处亦不敢辞。/047

□原折:特参长沙协副将清德折

咸丰三年六月十二日/048

□译文:特参长沙协副将清德折/048

□评点:参折的秘诀——辣/049

□写作简析:先揭出皇上所关注并痛恨的种种军营恶习,随后指出副将清德恰是造成此种恶习的罪魁祸首中之一员。这样一排列,清德的“副将”还保得住吗?不得不佩服行文的老辣。/052

□要言妙道:臣痛恨文臣取巧,武臣退缩,致酿今日之大变。/052

□原折:移驻衡州折  

咸丰三年八月十三日/053

□译文:转移驻扎衡州府折/053

□评点:移衡的真正原因在折外/055

□写作简析:道理充分,语言平实,将一个另有目的的军事大行动,说得令人信服而不会再去追究。于朴质中藏机巧,是此文的特色。/057

□要言妙道:一闻土匪蠢动,立即掩捕。扑灭愈速,则糜费愈少。/057

□原折:报东征起程日期折

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058

□译文:禀报东征起程日期折/058

□评点:逼出了嫡系部队——湘军水师/060

□写作简析:借事明志,有诸葛亮《出师表》之遗风。/062

□要言妙道:竭力经营,图此一举,事之成败,不暇深思,饷之有无,亦不暇熟计,但期稍振人心而作士气,即臣区区效命之微诚也。/062

□原折:留胡林翼黔勇会剿片

咸丰四年二月十五日/063

□译文:请将胡林翼及黔勇留在湖南会剿片/063

□评点:湘军早期建设的一个极重要决策/064

□写作简析:借助读者感兴趣的事情来吊其胃口,以便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065

□要言妙道:先攻克岳州,不使南北梗塞,方能全师东下。现拟札饬该员暂驻岳州附近地方,臣迅即东下,与该员督勇先行会剿。/065

□原折:靖港败溃后未发之遗折

咸丰四年四月十二日/066

□译文:靖港失败后未曾发出的遗折/066

□评点:出师未捷身欲死/069

□写作简析:于悲痛之时,仍不失桀骜之气,故文章写得愤而不怨,愧而不悔。/070

□要言妙道:论臣贻误之事,则一死不足蔽辜;究臣未伸之志,则万古不肯瞑目。070

□原折:缕陈鄂省前任督抚优劣折

咸丰四年九月二十七日/071

□译文:陈述湖北前任总督巡抚的优劣情形折/071

□评点:异于常规的激情报告/076

□写作简析:以偶尔一次超出常规的表达方式,来换取特别的收获。/080

□要言妙道:大抵治军譬如治家,兄弟不和则家必败,将帅不和则军必败。一人而怨詈众兄弟者,必非令子;一人而排挤众将帅者,必非良臣。/劾人则虽死而犹诬之,处己则苟活而故讳之,岂非无耻之尤者哉!/080

□原折:奏参江西巡抚陈启迈折

咸丰五年六月十二日/081

□译文:参劾江西巡抚陈启迈折/081

□评点:参倒了现任巡抚/091

□写作简析:以扎实的材料为武器,以铁的私交为反衬,将所参的人一纸扳倒。/094

□要言妙道:自军兴以来,各路奏报饰胜讳败,多有不实不尽之处,久为圣明所洞鉴,然未有如陈启迈之奏报军情,几无一字之不虚者。兹风不改,则九重之上竟不得知外间之虚实安危。此尤可虑之大者也。/目下东南贼势,江西、湖南为吃重,封疆大吏关系非轻。臣既确有所见,深恐贻误全局,不敢不琐叙诸事,渎陈于圣主之前。/094

□原折:报丁父忧折

咸丰七年二月十六日/095

□译文:父亲病故请回籍守丧折/095

□评点:狼狈回籍守父丧/100

□写作简析:以悲情打动皇上,以屈己荐举部下,文章以诚取胜。/102

□要言妙道:前此母丧未能妥办葬事,今兹父丧,未能躬视含殓,而军营数载又过多而功寡,在国为一毫无补之人,在家有百身莫赎之罪。椎胸自责,抱痛何极!/合四省之物力、各督抚之经营、杨载福等数年之战功,乃克成此一支水军。臣不过因人成事,岂敢无其实而居其名。/102

□原折: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折

咸丰七年六月初六日/103

□译文:详述办事艰难再次恳求在家守制折/103

□评点:不合时宜的讨价还价/109

□写作简析:以退为进——其意本在前行,为文却似在后退。/112

□要言妙道:以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112

□原折:恭报起程日期折

咸丰八年六月十七日/113

□译文:报告起程赴江西救援日期折/113

□评点:从大悔大悟到盼望复出/115

□写作简析:抄录大段圣旨,以加重此番再度出山的分量。如“声威素著之大员”、“措置裕如”、“不辞劳瘁,朕所深悉”等等,这些出自皇上之口的话,无疑是对一年多前“一片哗然”的好答复。古人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此折对政敌的回击,便在无迹可寻中。/118

□要言妙道:臣才质凡陋,频年饱历忧虞,待罪行间,过多功寡,伏蒙皇上鸿慈,曲加矜宥,唯有殚竭愚忱,慎勉襄事,以求稍纾宵旰忧勤。/118

□原折:谢曾骥云赐封典恩折

咸丰九年二月十五日/119

□译文:感谢赐封曾骥云折/119

□评点:趋利避害皆为不忘天恩/120

□写作简析:翻出旧档,历述封赠,用以说明趋利避害的选择,乃出于不敢忘天恩深厚的忠诚之心。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家。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这个“隐私扬公”说得中听得体。/122

□要言妙道:诰轴则祗领新纶,谨拜此日九重之命;顶戴则仍从旧秩,不忘昔年两次之恩。/122

□原折:遵旨会筹规剿皖逆折

咸丰九年十月十七日/123

□译文:遵旨筹划用兵安徽折/123

□评点:胡林翼为曾氏跑官/127

□写作简析:在托出四路进军皖北的用兵计划之前,先提出“窃号之贼”与“流贼”的不同办理方法,为此次战略转移铺垫理论基础。/130

□要言妙道:自古办窃号之贼与办流贼不同。剿办流贼,法当预防以待其至,坚守以挫其锐。剿办窃号之贼,法当剪除枝叶,并捣老巢。/130

□原折:谢署两江总督恩折

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131

□译文:感谢任命代理两江总督之恩折/131

□评点:四顾无人后的实权之授/132

□写作简析:三伏三起,颇得山重水复、峰回路转之妙,将一个简单的“谢恩”写得兴味十足。/134

□要言妙道:唯国家多事之秋,岂臣子怀安之日!计唯有殚心奉职,啮指誓师,揽辔而志澄清,尽收疆土;下车而问疾苦,速拯疮痍。/134

□原折:苏常无锡失陷遵旨通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

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135

□译文:苏常无锡陷落之后遵旨通盘筹划全局及如何收复等大致情形折/135

□评点:一份绝密军事文件/140

□写作简析:以历史为鉴,以现实为衬,提出异于朝廷的用兵方略。奏折条理分明,文气壮盛。/144

□要言妙道: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目今贼焰方炽,人心大震,但求立脚之坚定,无论逆氛之增长。/144

□原折:请起用沈葆桢折

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145

□译文:请起用原道员沈葆桢折/145

□评点:以包揽把持控制江南战区/147

□写作简析:历数被保者的业绩和民望,并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拈出其突出的为官特点,给览奏人留下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149

□要言妙道:该道双亲尚健,自应先国后家,共励澄清之志。/该道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149

□原折: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折

咸丰十年九月初六日/150

□译文:请带兵北上抵御洋兵进犯折/150

□评点:一个冷处理的历史例证/154

□写作简析:将不愿做的事说得十分百分地想做,把不成理由的理由说得饱满充分,滴水不漏,将敷衍的态度说得恳切诚挚,令人笃信不疑。此文的写作技巧高超。/156

□要言妙道:非敢谓臣与胡林翼二人遂能陷阵冲锋,杀敌致果也,特以受恩深,任事已久,目前可带湘鄂之勇,途次可索齐豫之饷,呼应较灵,集事较速。/156

□原折: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

咸丰十年十一月初八日/157

□译文:遵旨复奏借俄国兵帮助征剿长毛并代为运输南方漕粮折/157

□评点:一份揭开洋务运动序幕的重大历史文献/162

□写作简析:从处理眼下的具体事情出发,提出一个重大的国策设想,使这道奏折成为一个典范式的国是议案。/163

□要言妙道: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163

□原折:克复安庆省城片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二日/164

□译文:克复安徽省垣安庆片/164

□评点:东南战场强弱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65

□写作简析:在形式上抑重为轻,在内容上做足大胜文章。借公德以酬私恩,而出语诚恳,不留痕迹。/168

□要言妙道:军兴十载,唯五年之冯官屯、八年之九江、此次安庆之贼,实无一名漏网,足以伸天讨而快人心。/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168

□原折: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169

□译文:沥述前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忠勤勋绩折/169

□评点:晚清官场上一个罕见的干员能吏/174

□写作简析:自始至终以浓烈的感情陈述胡林翼的忠勤勋绩。在谋篇布局上,将胡的忠勋分为战功、德行、理财三个方面,而在陈述中,又互为渗透,让读者感受到德行是胡的忠勋中的主线。/176

□要言妙道:近世将材,推湖北为多……胡林翼均以国士相待,倾身结纳,人人皆有布衣昆弟之欢。/外省盛传楚师协和,亲如骨肉,而于胡林翼之苦心调护,或不尽知。此臣所自愧昔时之不逮,而又忧后此之难继者也。/咸丰四年,曾奏推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近年遇事咨询,尤服其进德之猛。/176

□原折: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77

□译文:恳切请求辞去节制浙江省各级官员及军务等情折/177

□评点:不能轻授非常之权/181

□写作简析:站在命令发布者的立场上,为其思考此令的欠妥之处,因此而更具说服力,借以达到收回成命的目的。其实,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在表达自己对皇家的格外忠诚。/183

□要言妙道:在朝廷不必轻假非常之权,在微臣亦得少安愚拙之分。/183

□原折:参翁同书片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184

□译文:参劾翁同书片/184

□评点:一道不能不接受的参折/186

□写作简析:笔墨干净到了极点,字句峻峭也到了极点。其参折辣字诀的运用之到家,更是让人叫绝。/189

□要言妙道: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189

□原折:查复何桂清退守情形折

同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190

□译文:关于何桂清退守情形的调查回复折/190

□评点:总督与部属联手造假案/193

□写作简析:朝廷本要曾氏“查明具奏”,但曾氏并未去查明,而是依据其视为已足够充分的道理及何的前科,就为此案定了性。这道奏折的重心便在这两点上;将这两点写出分量,也便见出此折的分量。其中“疆吏以城守为大节”几句话,更是铿锵有力,在理学盛行的那个时代,具有一种气势压头令人无从辩驳的威力。/196

□要言妙道: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之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状,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196

□原折: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

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二日/197

□译文:请简派亲信大臣来江南会办军务片/197

□评点:一百四十年前的“非典”式传染病/199

□写作简析:此折花费五十多字讲一个譬喻,其实要说的不过是“力不胜任”四字而已。通常,奏折讲求简洁,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不需要打譬喻讲故事等等,但偶尔为之,给在枯燥沉闷的阅读氛围中的读折者带来一点生动情趣,或许还更能增加一点效果。/201

□要言妙道:疾疫之灾既如彼,责任之重又如此,臣自度薄德不足以挽厄运,菲才不足以支危局。/休咎之征,莫可推测。中夜默思,唯求德器远胜于臣者主持东南大局,而臣亦竭力经营而左右之,庶几补救于万一。/201

□原折:恳辞曾国荃补授浙抚并谢恩折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二日/202

□译文:恳辞曾国荃补授浙江巡抚一职并谢恩折/202

□评点:从学识入手提高官样文章的档次/205

□写作简析:历史回顾与哲理思索,提升了这篇官样文章的档次,固然是此折写作上的成功之处,但它得建立在平素的学养和胸襟的基础上。/207

□要言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则必缺。欲固辞,则颇涉矫情,思立异于当世;欲受事,则不自量力,惧贻讥于方来。再四踌躇,诚恐治军无效,倾覆寻至,不如少安愚拙之分,徐图尺寸之功。/207

□原折:奏报攻克金陵尽歼全股悍贼并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达折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208

□译文:奏报攻克金陵全股悍贼一概歼灭并活捉叛逆头领李秀成洪仁达折/208

□评点:平生为重要的一份报告/218

□写作简析:将功劳隐含于叙事之中,不夸不饰,平淡质朴。将成就归之于皇家,为朝廷歌功颂德,却又不露讨好痕迹。/221

□要言妙道: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然卒能次第荡平,刬除元恶,臣等深维其故,盖由我文宗显皇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宫禁虽极俭啬,而不惜巨饷以募战士;名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算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己以从将帅之谋。皇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中兴之业。/221

□原折:曾国荃因病请开缺回籍调理折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七日/222

□译文:曾国荃因患病请求免职回原籍调理折/222

□评点:“因病”后面的种种原因/225

□写作简析:将真正的深层原因一字不提,而将不重要的表面原因说得淋漓尽致,令人同情。这是该折的高明之处。/228

□要言妙道:以一人而统九十里之围师,与群酋悍贼相持,自无安枕熟睡之理,亦系将帅应尝之苦,臣尚不甚介意。迨克城之后,臣至金陵,见其遍体湿疮,仍复彻夜不眠,心窃虑之。/228

□原折:江南贡院修复工竣拟即举行乡试请简放考官折

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229

□译文:江南贡院修复竣工准备立即举行乡试请委派考官折/229

□评点:科举考试是如何出题的/232

□写作简析:这是一份禀呈工程进展的报告,清楚、周到、简洁是它的基本要素。此折在这几点上都到了位。又于向例中指出今日的特别之处,更显出上折者的思虑细密。/234

□要言妙道:两江人士,闻风鼓舞,流亡旋归,商贾云集。/234

□原折: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片

同治四年二月十四日/235

□译文: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片/235

□评点:既看重宗法又顾及人情/236

□写作简析:转述原件中的重要段落,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代人转达一类报告的通常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既简洁明了,又让阅读者读到原件。/237

□要言妙道:冀尽乌鸟反哺之私,以符水木本源之义。/237

□原折:再请收回节制三省成命片

同治四年闰五月十一日/238

□译文:再次恳请收回节制三省的已发任命片/238

□评点:对于捻战的厌弃与恐惧/239

□写作简析:推出僧格林沁,以示自己不敢与皇亲国戚相比,为辞谢“节制三省”增添一条堂堂正正的理由。/242

□要言妙道:纵令臣习劳耐苦,效法该亲王之所为,然以封疆大吏,较之勋戚贤王,礼数固当大减,名分岂可齐衡?/242

□原折:再密陈陈国瑞事状片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四日/243

□译文:再次秘密陈述陈国瑞犯事情形片/243

□评点:一篇驭下的经典之作/244

□写作简析:身为书生,如何驾驭手下的悍将?曾氏对朝廷汇报了他的恩威并施的举措,并特别指明:只参公罪,不及私恶。/247

□要言妙道:臣此次参奏,但将其不能救护僧格林沁一事薄予惩儆,治以应得之公罪;而于其私罪多端并无悔过之诚,尚不列款明参者,因河南实乏良将,稍留陈国瑞体面,冀收鹰犬之才,一策桑榆之效。/247

□原折:曾国荃调补鄂抚并负剿捻新命恭谢天恩折

同治五年二月初八日/248

□译文:关于曾国荃调任湖北巡抚并肩负剿捻新命的谢恩折/248

□评点:老九召集旧部募勇出山/250

□写作简析:“近闻病体渐痊”、“如体气日强,必不至稍涉推诿”等话,看似随口说出,实为老九先前的多次拒旨不露痕迹地予以弥缝。/251

□要言妙道:遽承恩诏移抚鄂疆,荷宠命之迭颁,愧涓埃之未答,门庭太盛,惕励弥深。/251

□原折:剿捻无功请暂注销封爵片

同治五年十月十三日/252

□译文:剿捻无功请暂时注销所封侯爵片/252

□评点:效法古人自贬之义/253

□写作简析:语言愈是恳切,用心愈是诚挚,“自贬”反而可得“不贬”。这或许正是此片的机巧所在。/254

□要言妙道:朝廷论功行赏,恩赉有差,各将皆邀殊荣,臣忝居统帅,不敢立异固辞;然自拜命以来,无日不兢兢业业,恐负非常之宠,而贻不称之讥。/254

□原折:复陈病状艰难请准不回江督本任仍命李鸿章暂行兼署折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255

□译文:再次陈述病状艰难请求批准不回江督本任依旧任命李鸿章暂时兼为代理折/255

□评点:清廷用人不当/258

□写作简析:以发自内心的诚意和令人可信的理由来陈述自己的想法,文章做得坦直平实。/260

□要言妙道:若为将帅则辞之,为封疆则就之,则是去危而就安,避难而就易。臣平日教训部曲,每以坚忍尽忠为法,以畏难取巧为戒。今因病离营,安居金陵衙署,迹涉取巧,与平日教人之言自相矛盾,不特畏清议之交讥,亦恐为部曲所窃笑。/260

□原折: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恳辞奖叙片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一日/261

□译文: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恳切辞谢奖励片/261

□评点:古今难见彭玉麟/262

□写作简析:原咨文的段落选得合适,代奏人的话说得极有分量。是此片写作上的突出特色。/266

□要言妙道:彭玉麟淡于荣利,退让为怀。自带水师以来,身居小舟十有五年,从未谋及家室。此次捐助养廉,力辞奖叙,出于至诚。/266

□原折:奉旨补授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之任恭谢天恩折

同治六年六月十日/267

□译文:奉旨晋升大学士依旧留在两江总督任上恭谢皇恩折/267

□评点:什么是人生的享受/268

□写作简析:以两相对照的文句,写出自己的抱惭和朝廷的恩遇,让览奏者时时感到具奏者的诚意。/269

□要言妙道:当此时事多艰,讨贼无效,既幸宽于谴责,反洊晋乎台司。恩遇弥隆,悚惶何极!/269

□原折:李朝斌毋庸复姓归宗应于李氏别为一宗片

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三日/270

□译文:李朝斌无需复姓归宗应在李氏中别立一宗片/270

□评点:复姓归宗事当以情谊为重/272

□写作简析:既引前典,又揆时情,判断顺乎人意,奏片也便富有说服力。/273

□要言妙道:伏查定例,出嗣之子归宗,亦以所后父母有无子嗣为断。若令李朝斌归宗,则在王氏本生之父母,不过于三子之外又增一子,而在李氏抚养之父母竟至斩焉不祀。抚子者将抱恫于九泉,为子者将难安于毕世。/273

□原折:遵旨预筹与外国修约事宜密陈愚见以备采择折

同治六年十一月十五日/274

□译文:遵照谕旨预先筹谋与外国修约事宜秘密陈述愚见以备择用折/274

□评点:一道被泄露的外事密奏/280

□写作简析:既提出办外交的总原则,又对具体事项一一详述自己的观点,虽有迂陋的见识,却不掩忧国仁民的诚心。/281

□要言妙道:与外国交际,重信义,尤贵果决。/恤民以保邦,乃千古帝王之常经。/异日中国全盛,洋人衰弱,我亦但求保我黎民而别无耀兵海外之心。/281

□原折:补用副将胡开泰殴妻致死恶迹多端按军令就地正法片

同治七年六月十八日/282

□译文:补用副将胡开泰殴打妻子致死恶迹多端按军令就地正法片/282

□评点:晚清时期保护妇女权益的一个例子/283

□写作简析:以凛然之气、斩决之辞,具代民请命之奏。短章大义,堪为后世公文法。/285

□要言妙道:该副将平日横行不法,恶迹多端,至省城数百人公禀请除此害,其凶狠尤可概见。业经彭玉麟、吴坤修会讯按照军法从事,足以警残暴而快人心。/285

□原折:谢子纪泽授员外郎恩折

同治九年五月初八日/286

□译文:感谢儿子纪泽被授予员外郎之恩折/286

□评点:封建时代的官场特权/287

□写作简析:在感激朝廷推恩儿子的折子中,大写治下的困状,并归咎于自己。这种为文手法,更能彰显作者的敬业和忠诚,而敬业与忠诚,则正是对朝廷的好答谢。/289

□要言妙道:以病躯而睹兹凶岁,既补救之无方;以弱息而荷此殊荣,尤悚惭而靡已。/289

□原折:密陈津郡教案委曲求全大概情形片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八日/290

□译文:秘密陈述天津府教案委曲求全大致情形片/290

□评点:委曲求全以保和局/294

□写作简析:委心曲意,向为常人所不愿接受;若为群体为国家而委曲,即便自己不愿意也得硬着头皮接受。要将这层道理说明白,则需委婉道来,曲折尽意。此种文章极不好做。此折在“委婉”“曲折”上颇费了一番心机。/297

□要言妙道:兵端决不可自我而开,以为保民之道;时时设备,以为立国之本。二者不可偏废。/297

□原折:复审凶犯行刺马新贻缘由仍照原拟分别定拟折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298

□译文:复审凶犯刺杀马新贻的缘由仍旧按照原先所拟分别定案折/298

□评点: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313

□写作简析:叙事简明扼要,推断令人相信,判决依律而办。这是一篇汇报复杂案件的公文范本。/317

□要言妙道:据方秉仁拿获张汶祥时,该犯有“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之语。屡经执此语严鞫,该犯坚称实因常受龙启沄诸人帮助,令伊代朋友复仇,即为自己泄恨。该犯前曾受人恩惠,既经龙启沄等指令报仇,故当时被获时说出此语,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317

□原折: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318

□译文:准备挑选聪颖少年赴西方各国留学折/318

□评点:晚年为民族振兴所作的一项大贡献/323

□写作简析:对于一项没有先例的大事,在中国这样一个又习惯依旧例办事的古老国度里,要让它获得通过,是相当艰难的。创议者必须将此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操作方法等都要考虑得仔仔细细,说得清清楚楚。本折乃此类报告中的范文。/325

□要言妙道: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325


作者介绍:

 唐浩明,著名作家,湖南人,原湖南省作协主席,岳麓书社高级编审。以《大清名相曾国藩》一书蜚声海内外,多次再版。后又陆续推出长篇小说《大清权臣张之洞》《大清智囊杨度》等,同样屡受好评。近年来致力于曾国藩的深度研究,今隆重推出“唐浩明谈曾国藩‘修齐治平’”系列作品。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原折

      应诏陈言疏                                                                                                        

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日                                                                       

  奏为应诏陈言事。                                                                                    

  二月初八日,奉皇上谕令,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仰见圣德谦冲,孜孜求治。臣窃维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独至我朝,则凡百庶政,皆已著有成宪,既备既详,未可轻议。今日所当讲求者,唯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端赖我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请为我皇上陈之。                        

  所谓转移之道,何也?我朝列圣为政,大抵因时俗之过而矫之使就于中。顺治之时,疮痍初复,民志未定,故圣祖继之以宽;康熙之末,久安而吏弛,刑措而民偷,故世宗救之以严;乾隆、嘉庆之际,人尚才华,士骛高远,故大行皇帝敛之以镇静,以变其浮夸之习。一时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无有敢才智自雄、锋芒自逞者。然有守者多,而有猷有为者渐觉其少。大率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我大行皇帝深知此中之消息,故亟思得一有用之才,以力挽颓风。去年京察人员,数月之内,擢臬司者三人,擢藩司者一人,盖亦欲破格超迁,整顿积弱之习也。无如风会所趋,势难骤变。今若遽求振作之才,又恐躁竞者因而幸进,转不足以收实效。臣愚以为欲使有用之才不出范围之中,莫若使之从事于学术。汉臣诸葛亮曰:『才须学,学须识。』盖至论也。然欲人才皆知好学,又必自我皇上以身作则,乃能操转移风化之本。臣考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后,勤学好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万寿圣节,不许间断;三藩用兵,亦不停止;召见廷臣,辄与之往复讨论。故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至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圣祖教谕而成就之。今皇上春秋鼎盛,正与圣祖讲学之年相似。臣之愚见,欲请俟二十七月后,举行逐日进讲之例。四海传播,人人响风。召见臣工,与之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以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一人典学于宫中,群英鼓舞于天下,其几在此,其效在彼,康熙年间之往事,昭昭可观也。以今日之委靡因循,而期之以振作;又虑他日更张偾事,而泽之以《诗》、《书》。但期默运而潜移,不肯矫枉而过正。盖转移之道,其略如此。                                        

  所谓培养之方,何也?凡人才未登仕版者,姑不具论。其已登仕版者,如内阁、六部、翰林院为荟萃之地,将来内而卿相,外而督抚,大约不出此八衙门。此八衙门者,人才数千,我皇上不能一一周知也。培养之权,不得不责成于堂官。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之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之成案也。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参,放知府;嘉庆年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南斋,此超擢之成案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则去其稂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堂官常到署,譬之农夫日日田间,乃能熟悉穑事也。今各衙门堂官,多内廷行走之员,或累月不克到署,与司员恒不相习,自掌印、主稿数人而外,大半不能识面,譬之嘉禾、稂莠,听其同生同落于畎亩之中,而农夫不问。教诲之法无闻,甄别之例亦废,近奉明诏保举,又但及外官,而不及京秩,培养之道,不尚有未尽者哉!自顷岁以来,六部人数日多,或二十年不得补缺,或终身不得主稿;内阁、翰林院员数,亦三倍于前,往往十年不得一差,不迁一秩,固已英才摧挫矣。而堂官又多在内廷,终岁不获一见,如吏部六堂,内廷四人;礼部六堂,内廷四人;户部六堂,皆直内廷;翰林两掌院,皆直内廷。在诸臣随侍御园,本难分身入署,而又或兼摄两部,或管理数处。为司员者,画稿则匆匆一面,白事则寥寥数语,纵使才德俱优,曾不能邀堂官之一顾,又焉能达天子之知哉!以若干之人才,近在眼前,不能加意培养,甚可惜也。臣之愚见,欲请皇上稍为酌量,每部须有三、四堂不入直内廷者,令其日日到署,以与司员相砥砺。翰林掌院,亦须有不直内廷者,令其与编、检相濡染。务使属官之性情、心术,长官一一周知。皇上不时询问,某也才,某也直,某也小知,某也大受,不特属官之优劣粲然毕呈,即长官之深浅亦可互见。旁考参稽,而八衙门之人才,同往来于圣主之胸中,彼司员者,但令姓名达于九重,不必升官迁秩,而已感激无地矣。然后保举之法,甄别之例,次第举行乎旧章。皇上偶有超擢,则楩楠一升,而草木之精神皆振。盖培养之方,其略如此。                                  

  所谓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近来各衙门办事,小者循例,大者请旨。本无才猷之可见,则莫若于言考之。而召对陈言,天威咫尺,又不宜喋喋便佞,则莫若于奏折考之矣。国家定例,内而九卿科道,外而督抚藩臬,皆有言事之责。各省道员,不许专折谢恩,而许专折言事。乃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一时之风气,有不解其所以然者;科道间有奏疏,而从无一言及主德之隆替,无一折弹大臣之过失,岂君为尧、舜之君,臣皆稷、契之臣乎?一时之风气,亦有不解其所以然者。臣考本朝以来,匡言主德者,孙嘉淦以自是规高宗,袁铣以寡欲规大行皇帝,皆蒙优旨嘉纳,至今传为美谈;纠弹大臣者,如李之芳参劾魏裔介,彭鹏参劾李光地,厥后四人,皆为名臣,亦至今传为美谈。自古直言不讳,未有盛于我朝者也。今皇上御极之初,又特诏求言,而褒答倭仁之谕,臣读之至于抃舞感泣,此诚太平之象。然臣犹有过虑者,诚见我皇上求言甚切,恐诸臣纷纷入奏,或者条陈庶政,颇多雷同之语,不免久而生厌;弹劾大臣,惧长攻讦之风,又不免久而生厌。臣之愚见,愿皇上坚持圣意,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 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钞而已。此外则但见其有益,初不见其有损。人情狃于故常,大抵多所顾忌,如主德之隆替,大臣之过失,非皇上再三诱之使言,谁肯轻冒不韪?如藩臬之奏事,道员之具折,虽有定例,久不遵行,非皇上再三迫之使言,又谁肯立异以犯督抚之怒哉?臣亦知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以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鉴高悬,岂能终遁!方今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臣所谓考察之法,其略如此。三者相需为用,并行不悖。                                                                                                    

  臣本愚陋,顷以议礼一疏,荷蒙皇上天语褒嘉,感激思所以报。但憾识见浅薄,无补万一。伏求皇上怜其愚诚,俯赐训示,幸甚。谨奏。                                                                                                                                               

译文

应谕旨命陈述意见疏

为响应诏命陈述个人意见之事而奏报。

二月初八日,奉皇上命令,各部门领导及负有监察献言之责的科道官员,都要对朝廷用人行政诸方面的一切事宜,据实禀告,并以密件形式上报。从这道命令中可以看到皇上品德谦虚且励精图治。臣私下认为,用人与行政,这两者自古以来都是相提并论的,独独到了我们清朝,则各种政事,朝廷都有一定的规矩制度,既完备又详尽,不是可以随便议论的。故而今天我们应当仔细研究的,不在行政,而是在用人一个方面。当今人才并不缺乏,给这些人才以好的作育,并让他们脱颖而出,确实需要依靠皇上的巧妙运作。大抵说来,此中的机制为三点:一为转移,二为培养,三为考察。三者不可废一,请容臣来为皇上陈述。

所谓转移,是什么意思呢?我朝每代君王为政,大抵都是因为时俗出现了偏差,于是提出一些新的措施来纠偏归中。顺治时代,因战争创伤刚刚恢复,民心未定,故圣祖皇帝(康熙)以“宽和”为政策的基调。康熙末期,国家长久平安无事,故吏治松弛,刑罚少使用,故百姓偷懒,因而世宗皇帝(雍正)以严刑峻法来加以补救。乾隆、嘉庆的时候,社会风气崇尚才华,故读书人好高骛远,因而刚刚离开我们永远而去的皇帝(道光)以镇静来加以收敛,以求改变浮夸的不良风气。一时间,优秀人物皆墨守成规,不敢显露才智锋芒。于是守旧者多,而有抱负有作为者逐渐减少。大多视胆小退缩为谨慎,视柔顺附和为恭敬。以臣看来,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京城官员在办理公务上出现了两个通病:一为退缩,一为琐屑;地方官员在办理公务上也有两个通病:一为敷衍,一为颟顸。所谓退缩,就是共同办事的官员互相推诿,不愿多做一点事,动不动就请旨,把烦恼推给朝廷,生怕自己承担责任。所谓琐屑,就是斤斤计较,不识大体,眼睛只看细微末节而不顾全局。所谓敷衍,就是只知道借改头换面应付眼前,而不管日后的长远利益。所谓颟顸,就是指表面上装模作样,而内里的政务实际上已一塌糊涂,给朝廷的奏章上尽是粉饰太平的文字,并无一句触及要害的话。这四个方面的毛病相沿已久成为习俗,大家都只求苟且偷安没有过错,不思振作有为,将来一旦遇到艰难的大事,国家必定有缺乏应对之才的忧患。逝去的皇帝深知官场的状况,因而极为急迫地寻求一些有用之才,用来整治颓唐的风气。去年在京察官员中,数月之内,提拔为臬司(即主管一省刑侦治安方面的副省长)的有三人,提拔为藩司(即主管一省财政方面的副省长)的有一人,也是想借破格提拔让人才脱颖而出,用来整顿疲沓的积习。无奈积重难返,不可能很快地予以扭转。现在若一下子重用励精图治的人,又怕有些浮躁的人借此投机取巧,反不能收到实效。以臣的愚见,要想让那些有用的人才能在朝廷的法规中很好地发挥作用,不如使他们努力求取学问。

汉臣诸葛亮说:“才干须从学问中来,学问须以见识为基础。”这是很精当的议论。但是,要想人才都知道好学,又必须皇上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掌握转移社会风气的根本。臣考察康熙皇帝在登极之后,勤学好问,对儒学有研究的大臣每日召他讲课,无论冬夏寒暑都不停顿,甚至在过生日、在平三藩之乱的战争时期也不停止。在召见臣侍时,也与他们反复探讨学问上的事。因而当时人才济济,爱好学术的人多。到了康熙末年,那些博学伟才者,大半都是圣祖所教谕而成的。皇上正当青春,与圣祖讲求学问时的年龄差不多,以臣的愚见,拟请在二十七个月(即所谓的三年守丧之期)后,恢复圣祖每日进讲的旧例。如此,则会传播于四海,人人闻风响应。皇上召见臣侍时,与他们从容讨论那些学问的疑难问题,遇有无才能者,则勉励他们向学,并严厉整治办事模棱糊涂疲惫拖沓的风气;遇见有才干者,则愈加勉励他向学,用以纠正他的刚愎自用、刻薄苛严的偏差。如此十年之后,于人才方面必定大有起色。一人倡导好学于皇宫,众多英才在全国各地受到鼓舞。它的发微在此,而收效则在其他地方。康熙年间的往事,于今天可以清晰地看到。鉴于当今的委靡不振因循守旧,故而以振奋有所作为相期待。又考虑到今后或许会因此而张扬狂妄,于是又以《诗》《书》等经典来加以惠泽。只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来纠偏,并不想矫枉过正。人才的转移之道,大致如此。

所谓培养之方是什么呢?凡人才未入官场者,姑且不论,其已入官场者,如内阁、六部、翰林院,这些部门是人才聚集之地,将来内廷的卿相、地方上的督抚,大致不会出这八大衙门之外。此八大衙门中人才数千,皇上不可能一一都知道。培养这些人才的责任,不得不交给各衙门的堂官(即正副领导)。所谓培养的方法约有几点:一为教诲,一为甄别,一为保举,一为超升。堂官对于部属来说,一句话的嘉奖,都可以令他们感激图报;半句话的批评,他们都会畏惧而改正过错。这就是教诲的作用,不可轻视。荆棘不拔除,则兰蕙长不好;害马不去掉,则骐骥的志气就不会舒张。这就是甄别的作用,不可轻视。嘉庆四年、十八年,朝廷两次令各部院堂官推荐中下级官员。这就是保举的先例。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一主事的身份而得到人参的赏赐,外放知府。嘉庆年间,黄钺则以主事的身份而充任翰林,入南书房当值。这就是超升的先例。可以这样说,人才譬如庄稼,部门领导的教诲好比栽植培育,而甄别则好比分别良莠,保举则好比灌溉,皇上的越级提拔则好比甘雨时降,禾苗得此而蓬勃生长。各部门堂官经常到机关办公,则好比农夫天天到田里去干活,才能对庄稼的成长情况很清楚。现在各部门的堂官,多为在内廷有职务的人,甚至接连几个月都不踏衙门的门,与部属们关系疏淡,除几位机要秘书外,大部分人连面都见不到。好比禾苗与稗草,听任它们自生自灭于田中,而农夫不闻不问。

教诲之法不再听说,甄别的例子也不再出现,近来奉到保举明令,又只说到地方上的官员,而不言及京官。那么,培养之道,不尚有欠缺吗?近几年来,六部人员愈来愈多,有的人二十年间都得不到实职,还有的甚至一辈子得不到执笔拟稿的机会。内阁、翰林院的官员数也是先前的三倍,往往十年间得不到一个差事,不能获一级迁升,这已经是让英才大受摧折了。而堂官们都多在内廷办事,年头到年尾见不到一面。比如吏部六个堂官,有四个在内廷当差;礼部六个堂官,也是有四个在内廷当差;户部六个堂官,都在内廷当差;翰林院两个掌院学士,也都在内廷当差。对于这些堂官而言,他们随侍在圆明园,本难分身去机关办事,何况还有的或兼署两个部,或管理几处。身为中下级官员者,只能与堂官在所拟文稿请签字时匆匆见上一面,或者汇报工作时对面简单说几句,即使是才德都优秀,也不能得到堂官与他好好谈谈话的机会,又怎么能指望让皇帝知道自己呢?不少人才,近在眼前,而不能受到着意培养,真是太可惜了。

臣建议,请皇上酌量考虑,每个部门必须有三至四个堂官不去内廷当差,命令他们每天都到衙门里办事,以便与部属们互相商办公务。翰林院掌院学士,也必须有不入内廷当差者,命令他与翰林院的编修、检讨等人打成一片。务必使属官的性情、心术,让主管官员知道得清清楚楚。皇上不时询问部门堂官,谁有才干,谁品性正直,谁可以做小事,谁可以担当大任。这样一来,不但各部门中下级官员的优劣情况都已知道,而且各部门堂官的深浅程度也可从中测试出来。从旁考核,相互稽察,于是八大衙门中的人才概况,便在皇上的胸中掌握了。那些中下级官员们,但使他们的姓名为皇上所知晓,不必升官晋级,他们已经感激莫名了。于是保举之法、甄别之事,便可以有条不紊地符合过去的成例举行。皇上偶尔越级提拔一两个,则优秀人才一获晋升,普通官员的精神都随之而振作。培养之方,大致如此。

所谓考察之法是什么呢?古代询问事务、考察言论二者并重。近来各衙门办事,小事则依循旧例,大事则请示皇上,其才干谋略如何已无法看出,不如从言论上来考察为好。而召对时的回答,面对着近在咫尺的天威,又不敢放开去议论,如此,则不如从奏折中去考察。国家有规定,京官中的各部门堂官及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六部给事中,地方上的总督、巡抚、藩司、臬司,皆有向皇上报告公事的职责。各省道员,不许专折谢恩,而许专折言事。但十多年来,各部门堂官,没有一个人指出时政方面的得失,地方上的两司及道员等官员,没有一道奏折言及当地政事上的利弊,大家都于此保持沉默。这样一种风气,真不理解它是如何形成的。御史给事中间或有人上奏,但也从无一人言及皇上品德上的长短,无一道折子弹劾大臣的过失。难道皇上就是尧、舜那样的圣君,臣工都是稷和契一类的贤臣吗?这样一种风气,也不理解它是如何形成的。

为臣的考察本朝以来纠正皇上品德方面的,有孙嘉淦规劝乾隆皇帝注意防止自以为是,袁铣规谏道光皇帝注意清心寡欲,都得到皇上的表扬。这两件事至今传为美谈。至纠弹大臣方面的,有李之芳参劾魏裔介,彭鹏参劾李光地,这四个人以后皆为名臣,至今也传为美谈。自古以来,在直言不讳上,没有再超过我们这一朝的。现在皇上刚刚登基,便特意颁发明令征求建言,而且对倭仁的言折予以褒奖。为臣的读了这些圣旨后非常感动,这是国家太平的景象。

然而,为臣的仍有过虑之处。因为皇上求言心很切,担心诸臣纷纷上奏,或是议论政务,有很多相同的话,看多了这类折子,皇上不免久而生厌。弹劾大臣,又担心助长攻讦的风气,也难免久而生厌。为臣的建议,唯愿皇上坚持定见,对借助奏折来考察人才的这一方法,永远不生厌烦心。对于那些相互雷同的折子,只是不交有关部门议论而已;涉于攻讦的折子,只是不公开而已。此外,则但看它好的一面,不必去计较它有害的一面。人之常情大抵多顾虑。如皇上品德上的长短、大臣的过失,若非皇上再三鼓励发表意见,谁愿意轻率冒犯?如藩司臬司的奏折事由,道员的专门奏折,虽有规定,但很久以来已不遵循,若非皇上再三强迫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又有谁肯标新立异来招致总督巡抚的恼怒呢?为臣的也知道,中央地方大小官员都上书献言,不能排除有浮躁虚伪的人混杂在其中,然而无根据的建言,只可以说一次,不可能再三说。皇上英明如明镜高悬,岂能让那些作伪者逃遁。当今考察九卿之贤与不贤,只凭召见时的应对;考察御史给事中的贤与不贤,只凭三年一次的京察;考察藩司臬司道员的贤与不贤,只凭总督巡抚的评语。倘若让人人建言,相互参照,岂不更为核实吗?为臣的所谓考察之法,大致如此。

转移、培养、考察三者互相配合,并行不悖。

为臣的本愚陋,早两天以《遵议大礼疏》而蒙皇上亲口表扬,心里非常感激,为报答圣恩而再上这道奏折,但遗憾的是见识浅薄,不能有补于万分之一,请求皇上怜恤为臣的愚诚之心而加以训示,则幸运之极。谨奏。

评点

人才的激励机制:转移、培养、考察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道奏折,很有必要说说它的背景。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旻宁在北京郊外圆明园去世,终年六十七岁。道光帝为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后的第六代皇帝,在位三十年。清王朝在道光年间进入了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时期。史学界通常以次鸦片战争爆发的那一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年为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年之前,尽管康乾盛世早已过去,嘉庆一朝已暴露出弊病丛生、国势日弱的趋势,但清王朝这个病躯毕竟还有一层完整的外衣包裹着,一般民众特别是外国人尚不知其底细。待到鸦片战争一爆发,这件外衣便被无情地剥去,它内里的虚弱和腐败便在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西方列强固然由此而大启贪婪之心,即便是普通国民,也看出了国家百孔千疮的现状。道光皇帝作为国家的领导人,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不过,在中国两千年帝制时期的历代帝王中,道光皇帝还不算一个昏庸无能者,或者还可以排个中等偏上的名次。早在做太子的时候,道光皇帝便在天理教攻打皇宫的突发事件中,显示出他应对危难的领袖气质和枪法娴熟的出众武功。在位的三十年中,他基本上是勤政的,尤其以节俭出名。当然,他的“节俭”是与那些奢靡的帝王相比较而言的,跟老百姓心中的“节俭”是两回事。但道光皇帝决不是一个英明有为者,比他的祖先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要差得远。他既无力扭转嘉庆皇帝以来国家江河日下的颓势,在国门被强行撞开以后,又缺乏走向世界的见识和胆魄。对待林则徐禁烟一事的处置态度,让当时及后世充分看到了这个软弱反复、不敢承担责任的皇帝的真实面目。

道光皇帝去世后,由皇四子奕 继位,年号咸丰。道光皇帝生有九个阿哥,此时排在前面的三个阿哥都已不在了,按理说由第四子来继位是合情合理的。但野史上说,道光皇帝实际上是很想传位给第六子奕?的,因为奕?比奕 器具开阔,更宜做皇帝,而终奕?还是没有做成皇帝,其原因是奕 的师傅高明。

奕 的师傅杜受田深知自己的学生确实不如奕?,两兄弟若比学问才干,做哥哥的一定会输给弟弟。哥哥要想得到皇位,只能智取,不能力争。杜受田看出晚年的道光皇帝心肠变得较为柔软仁慈,抓住这一点,他为学生设计了一场戏。这年春天,遵奉“不忘骑射”的祖训,道光皇帝带着诸子外出打猎,傍晚收场的时候,各位阿哥都有所获。其中奕?猎物更多,道光皇帝将奕?着实表扬了一番。轮到奕 了,他说自己发的都是空箭,一只鸟兽都没射中。道光皇帝奇怪,问这是为什么。奕 按着老师早为他编好的台词答道:眼下正是春日鸟兽繁殖的兴盛时节,儿臣不忍心伤害母鸟母兽,让巢洞里的雏子失去了哺育。道光皇帝听了这话后大为感动,说这正是为君王者所应有的仁爱之心啊!谁继位之事,便因这段对话而定下了。

奕 与奕?虽不是一个母亲所生,但奕 的母亲死得早,童年时期由奕?的母亲照顾,故两兄弟常在一起玩耍读书,关系亲密。但就是因为继位一事,兄弟间埋下一道深深的裂痕。这道裂痕直到十一年后咸丰帝去世时仍未弥合,并且因此而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关于这些,我们将在后文相关部分再来细说。

咸丰帝登基时只有二十岁,正当血气方刚之时,面对着道光皇帝晚期疲沓的朝政和贫弱不振的国势,他也很想有一番作为。即位之初,便明降圣旨,命文武百官对政事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便是这道《应诏陈言疏》的来由。

曾氏这时身为礼部右侍郎兼刑部右侍郎,是一个肩负重任的朝廷大臣。他不是以做官食禄为人生目标的平庸官吏,而是有着“效法前贤澄清天下”的大志,故而对国家大事关注甚切,思考甚多。此时的他,尚不到四十,论仕途,前景正十分看好;论性情,也还处在意气风发的时候。他诚心希望咸丰皇帝做一个圣明君王,诚心希望国家能在咸丰皇帝手里大有起色;他也诚心希望借建言的机会,让新君看出他的忠心和才干,从而有更大的发达。于是,他在短短一两年内连上了好几道分量很重的奏疏。此为其中之一。

这道奏折谈的是用人一事。通过这道长达三千余言的奏疏,可以看出曾氏早期的人才思想。我们知道,曾氏在识人用人这方面,有非常的过人之处。他不仅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得十分透彻,而且在使用上有自己的独家之秘。历史已经证明,他在这方面的确是一个成功者。对于他的成功的人才学,今天一切想做团队头领的人,实在大有了解的必要。此折当属曾氏人才学的经典之作。

如何造就人才,如何让人才脱颖而出?曾氏向领导者提出三个办法:一为转移,二为培养,三为考察。

所谓转移,即由此而及彼的意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通过领导者本身的表率作用而影响带动一大批人。

关于培养,曾氏提出四个措施。一为教诲,即领导者要对属下的所作所为随时作出反应,或肯定嘉奖,或批评惩处。一为甄别,即对于那些危害团体的不良分子,领导者要采取行政手段,或调离,或劝退,或开除。一为保举,即高层领导者要责令中层负责人随时对其所管辖的优秀属员予以推荐。一为超擢,即对那些杰出之才宜打破常规破格提拔。

关于考察,曾氏提出要鼓励下属积极建言献策,将此作为其人能与不能的一个重要评估内容,与当面召见和考语结合在一起来考察,这样能更加全面一些。

显然,曾氏该奏折中所提出这些具体意见,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借鉴作用,其中一部分做法仍可直接移植过来。除此之外,笔者还想特别指出的是,此折体现了曾氏的洞察力和预见力。

正如奏折中所说的,道光中末叶,朝政一片松垮委靡,官员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生存着。不良者贪污受贿、钻营拍马,略有良知者也只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而已,这两者虽有个体人品和社会影响上的差别,但在失去公职人员责任这一点上,都是共同的,正如庄子“臧穀亡羊”中所说的:“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国家这只“羊”,在道光后期,的确是丢失了牧者而处于“亡”的状态。长期这样,反倒见怪不怪、麻木不仁,除开极少数者之外,绝大多数花着纳税人银子的官吏们,对国家所潜伏的严重灾难视而不见,习而不觉。

曾氏无疑是“极少数者”中的一个。他不但看到了国家管理机制上的隐患所在,而且用准确而精练的语言来予以概括,这就是折中所说的京官退缩、琐屑,外官敷衍、颟顸。弊端丛生,纷乱如麻,什么是其间主要问题呢?能够将问题看出来,并且能看对,这便是一个管理者的洞察力的表现。如果我们从“京官”“外官”这种特定的字眼中跳出来,将视野扩大点,就会发现,上级领导和机关不负责任,怕担担子及处事只注意细末而不得要领,下级机关敷衍塞责,浑浑噩噩,只知奉命而不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创新;诸如此类的现象,曾氏当时的官场是这样,一百余年来直至今日的官场又何尝不常见?并非历来的当政者不思改变,也不是后来的国是关心者就再没有一个有曾氏这样的眼力,而是生长于华夏文化土壤上的中国官场,有一种相沿两千年的十分顽固、十分强大的制约力量,造就了这种积重难返的痼疾,要革除还真不容易!

这道奏折在当时的震撼性是它的预见力。曾氏说:“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对于大清王朝来说,这句不祥的预言很快便得到事实的验证。九个月后,也就是道光三十年(1850)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杨秀清率领的太平军起义于广西金田村。面临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清王朝的国家管理体制完全丧失了它所应当具备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广西地方的行政官员和军队,还是捧着上方宝剑的钦差大臣及国家精锐部队,都完全不是这批揭竿而起的造反者的对手。国家体制中没有应变之才!到了这个时候,上上下下方才看出这个严峻的现实。虽为期已晚,但人们也于此不得不佩服这个礼部侍郎的先见之明。

这道奏折得到了咸丰帝的重视,他在上面加了一段长长的朱批:“礼部侍郎曾国藩奏陈用人之策,朕详加批览,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连日左副都御史文瑞、大理寺卿倭仁、通政使罗惇衍等备陈时事,朕四降旨褒嘉,其通政副使王庆云、鸿胪寺少卿刘良驹及科道等折分别准行交议。如该侍郎折内所请保举人才、广收直言,迭经降旨宣示,谅各大小臣工必能激发天良,弼予郅治。唯称日讲为求治之本,我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初,即命儒臣逐日进讲,寒暑无间。朕绍承丕业,夙夜孜孜,景仰前徽,勉思继述。着于百日后举行日讲。所有一切应行事宜,着各该衙门察例详议以闻。”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让读者真实、全面、深刻地了解曾国藩的一套图书。本书不是小说,而是唐浩明对曾国藩一身经世致用的学问以及一生建立的丰功伟业的挖掘、研究、解析和评点。

2、搜集的史料非常详实。作者还走访了曾国藩的故居、他活动过的遗址以及曾氏的后人,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手信息。

3、名家评名臣。曾国藩是大清名相、中兴名臣。他的思想和智慧从晚清到近代、直到今天还对我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唐浩明是著名作家、历史学者,也是当代中国写曾国藩、评曾国藩的人。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的百万字长篇小说《曾国藩》,掀起的“曾国藩热”至今不衰。

4、值得收藏并反复阅读的一套系列图书。本书大16开,装帧精美,既具有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不管是政商名流,还是平头百姓;也不管是针对事业,还是生活,我们都能够从这一套皇皇巨著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营养。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202+)
  • 书籍完整(168+)
  • 种类多(323+)
  • 目录完整(216+)
  • 体验好(334+)
  • pdf(508+)
  • 无颠倒(495+)
  • 购买多(504+)
  • 无漏页(396+)
  • 微信读书(139+)
  • 好评多(181+)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4-12-27 04:46:49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隗***杉: ( 2025-01-16 22:04:38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田***珊: ( 2025-01-09 23:45:3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宫***玉: ( 2024-12-28 06:02:23 )

    我说完了。

  • 网友 宫***凡: ( 2025-01-12 12:26:11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潘***丽: ( 2025-01-01 21:16:02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芮***枫: ( 2024-12-22 05:55:19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龚***湄: ( 2025-01-10 20:47:09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师***怀: ( 2025-01-05 02:10:4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饶***丽: ( 2025-01-05 06:06:2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