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之路:意象对话心理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水晶之路:意象对话心理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既然要度过无可回避的人生,为何不踏上自我探索的道路。
内容简介:
《水晶之路:意象对话心理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专业的心理科普读物”,12位专业心理咨询师袒露自身心理成长的历程。他们都曾陷入困境, 在看似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心理历险;他们都使用了意向对话技术,经历了5~10年的心理探索,直面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冲突,从中获得深度的心理成长,也极大地改善了生命品质。这12条深刻的心灵线索,也是12个精彩的故事。对于普通读者、心理学爱好者、心理学工作者、意向对话或其他流派的咨询师,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身层面的解读:一串故事、一部职业导览、心理流派之间的一扇窗口、一本活生生的意向对话教材……
书籍目录:
目录
朱建军 序言:读书就是探探路
周烁方 导言:有这样一条路
郑玉虎 良知自我
甄静慧 向着幽暗之处
李 拯 穿越自卑找到爱
王路骋 修炼心品质
王惠清 用意象透视我的人生
郭筑娟 净化与进化
张 峥 蜕 变
周烁方 出壳的故事
易 滨 雾中悟
徐海颖 人生的转向
张如江 七年之养
海 音 我的迷失与回归之路
附录一 《水晶之路》作者访谈录
附录二 专业名词释义
作者介绍:
编者:周烁方,朱建军
周烁方,水晶级意象对话心理师;意象对话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硕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现为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意象对话学部秘书长、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候选分析师、中国精神分析心理联盟联合创始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意象对话、释梦、《道德经》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等。
朱建军,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回归疗法创始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1987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中国心理学会108位注册督导师之一。著有《我是谁》《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焦虑的中国人》等心理学著作20余部。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作者:郑玉虎
我找到了一个法门,超越烦恼的法门:孤独生起的地方,隐藏着超越孤独的法门;不安生起的地方,隐藏着安心方法……如获至宝,心生喜悦。为法宝喜悦,同时也为自由喜悦。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不需要朋友。不需要朋友,并不是说没有感情,或者没有朋友了,只是不需要依赖这种东西了。事实上感情更好了,只是不依赖了。不需要朋友,也不需要外物。
对他人生也出来一种很深的理解:人本质上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人真的可以理解你。“心心相印”的这个层面,没有人可以走近;概念化(语言化、意象化)的层面,不会有真理解。人与人的理解,多是基于错误构建的自我,是我的投射。完全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很少见,很难得。但自我是可以理解自己的,深到哪层都可以,而且可以完整地理解到。自我对自己的理解其实也很难得。我不再奢求他人的理解,但我并不消极;相反,是非常积极的,因为我能理解自己。
没法言说的那段体验,里边有一种特殊的知,我把它命名为“真知”。它的特点是直接、透彻、明晰、清楚。不是思考的知,不是推理的知,是感知,直接感知到了。不是头脑层面的知,也不单纯是身或者心的知,是全身心的知,知道的时候全身心都是知道的。不存在知与不知的差异,只是知,只有知,始终都是知道的。不存在对与错的判断。知道的是对还是错?不存在这样的判断。知道就是知道,知道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知道是对的,就是对的;知道是错的,就是错的,不需要判断知道的是对还是错。我如果知道了的话,我会知道自己知道;我如果不知道的话,我会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它非常准确,不是我自己可以修改的。
我怀疑这种知,就是孟子、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知。它不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内心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东西,是心本身自带的一种功能。每个人都有,不是只有某个特殊的谁才有。它藏在潜意识非常深的地方,所有人共有。但不是每个人都在用。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么用。通过心理体验上的实证,亲自找到它、感受它、使用它、每个人都能学会,每个人都有这个潜能。
王阳明讲“格物致知”的时候,也许他真正讲的不是“格物致知”,是“致知格物”。格物致知的话,是分别研究物的规律,然后从中找到普遍规律,总结成为知识,终获得知。我认为不像。更像是致知格物,用心看,不管看什么,只要物不当其位(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不当其位),心中有一个地方会感觉有点儿别扭(或者说不是那么通畅、舒服);然后调整,归位,用心看,一旦物当其位,心一下就会彻底舒服了,很舒畅,很通透。心有这种功能,这就是我所说的“真知”。比如解梦,给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心里会隐隐感觉到哪儿不对。虽然一时半会儿说不清,但会隐约感觉差强人意,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抓住这一丝的不舒服,仔细、认真地思考,就会发现的确不对。直到找出那个的解,然后心会感觉,一下都舒服了,整个都很通透。比如看画,里边有个细微的问题,那么心会隐约感觉有点点别扭。比如听音乐,中间夹了一个错误的音符,你的心会咯噔一下——尽管你并不懂音符。
这种知有一个特点:知同时就是心理能量本身。并不是在心理能量外单独有那么一个知,它们是同一个东西,不能分离,不能分割。香蕉好不好吃?吃就知道。不吃不会知道,不吃就知道是假的知道,肯定不是这种知;但也不是先吃,然后判断好不好吃,判断不是这种知。这种知就是吃本身,吃在嘴里,自己就知道好吃,或者不好吃。没有判断,就是经验本身。王阳明讲的很清楚,“知行合一”,这个说法极为贴切。“先知后行”,“先行后知”,说的都不是这种知。如果是这种知的话,知跟行必然是在一起的,知就是行,行本身就是知。
这个知对我特别重要,经验过这种知,我的心自然获得了一种功能:明辨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法含糊。我能骗自己,但是我骗不了自己的心。我二大爷的画画得不好,我没法说好。而且只要看一眼,就会清楚地知道哪里不好。即使二大爷咳嗽示意,也没用,不好就是不好。即使他继续咳嗽,也没法歪曲我心的眼睛。课堂上有些督导,大家都觉得好,没什么问题;我会知道某个地方实际不对,蒙不住眼睛。这个“知”更多还是指向自我。成长路上,难免跑偏,这里不偏那里偏,要么偏左要么偏右,总之就是没法不偏。是这个知,一次又一次把我拉回,避免偏离轨道、冲向悬崖。成长越往后,越发现这个“知”实在太重要了。
另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它越来越多地把我的知行统一在一起,行越来越多地实现了与知的合一。这个合一的实现意义重大,不夸张地说,之后所有的成长,都是在围绕这一点展开,任何点滴的成长,都跟它脱不了关系。
……
作者:李拯
深藏内心的自卑,从小到大,都伴随着我。害羞、紧张、不自信经常在我的情绪中体现出来。也许外表大家看不出来,但我自己知道,我不能接受自己弱小,我表现得自信,表现要强,容易嫉妒他人,其实底下是深深的自卑。
我是家里三个孩子中的老小,哥哥比我大八岁,姐姐比我大六岁。小时候爸妈太忙,哥哥姐姐带我的时间比较多,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哥哥姐姐,婴幼儿的自己会用乖巧听话、努力做事、努力学习来抵御内心的弱小感,想跟着哥哥姐姐玩,但他们经常不带我这个小不点。
上学后,爸爸非常看重我们三个孩子的学习。记得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背乘法表没背好,我被数学老师责骂:你们家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学习那么好,尤其是你姐姐,你怎么背个这个都背不好。被老师责骂的这一幕,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里,从那时起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一定要超过哥哥姐姐,我不能落后。
“勤奋”是我面对自卑感的武器。
小学毕业,我勉勉强强进入了初中的重点班,是班上倒数几名。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我非常努力学习。那个时候的我还给我学习好的同学下战书,每天学习至深夜。初二下学期时,我的学习成绩下降,拿着班上第十几名的成绩单回到家,爸爸脸上的不满和厉色我至今还记得,他把我的成绩单从窗户外扔进屋里,令我羞愧难当。为了不让爸爸失望,我只能更加地努力。
中考,我以全校的成绩考入了市里的重点高中。
初中的我可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记得那时我有一些信条,比如:求人不如求己;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榜样,等等。我的内心始终不相信自己真的很好。记得那时有个同学评价我,“学习好很善良很亲切”,我的内心充满惊讶和欣喜。
因为是初中全校进入重点高中的,高一的我还是自信满满的;可惜好景不长,不久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各方面都找不到自信,只有英语是我的骄傲。因此我在班级上很爱发言,可是高二的时候,有一次我发言次数太多,总举手,结果老师并不点我名,我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很不好,觉得自己太爱炫耀。现在回想,那时的我好强,找不到自信,内心非常失落,太想从某个点上获得认可了。高中的我苦闷、压抑、学习压力非常大,非常希望自己考进名校,继续初中时期的辉煌,可是后并未如愿,我只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的林产化工专业。虽然也是“一本”,可离我心里的目标还是不够的。
从大一开始我纠结的就是我的身高,为什么我就不能长得再高一点?为什么我个子不到155cm 呢?为什么我的腿不够直?为什么我的眼睛那么小?为什么我就不能考进一所更名牌一些的大学?为什么我进了林业大学还学了一个这么冷门的专业?当我遇到名牌学校的学生时,我明显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自卑。为什么我喜欢的男孩子不喜欢我?为什么我不喜欢的男孩子却来喜欢我?为什么我在乎的人却不在乎我?为什么我不够坚强?为什么我要那么脆弱?为什么我那么敏感?为什么不够漂亮呢?为什么我不能更受人欢迎呢……
直到我开始学心理学,我开始了解我自卑的来源和应对,并且开始真正学习正视我的自卑感。阿德勒写过一本《自卑与超越》,他提到,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人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我发现我的成长就是一个超越自卑的过程。
我是家里小的孩子,小的孩子没有话语权。我潜意识是以乖巧懂事、学习努力来获取父母关注的,我学习规避哥哥姐姐获取关注失败的经验。我采取的是表现好,委屈自己来获得好的认可。由于小,比较受宠也比较受保护,但小的孩子的想法也容易不被重视、不被尊重,在家里没存在感、没位置,大事小情不让我参与,这让我产生了弱小感和自卑感。
我是计划生育外的孩子,出生前,妈妈东躲西藏,我在胎儿期便感受到不安和恐惧。出生之前父母期待的是男孩,之后的成长过程由于父母工作太忙,我经常被一个人放在家里,内心体会到的是被忽视。
一个早期被忽视的心灵,内心深埋一颗自卑的种子。
一次体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三四岁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值得信任,我得靠我自己。这个信念产生的那么早,影响我很深远。为什么我觉得世界不值得信任?因为我觉得早期我的生命不被真正欢迎。小时候的被忽略,没人真正看到我,懂得我的感受,让我觉得恐惧、愤怒、难过、伤心、委屈。小小的我,深藏自卑。于是我说,那好,那我就靠我自己。
作者:甄静慧
想要寻求救赎,所以被黑暗与苦难中的人吸引,选择记者这么个职业。那些年因着工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边缘人群(艾滋病人、性工作者、囚犯、上访者、精神病人);去过各种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麻风村、戒毒所、传销组织、走私基地)——跟那个拿着救赎名单,面对着一个个恐怖棺材的梦何其相似。但,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也一再感觉到情结的荒谬性。
当我忘记记者只是一个记录者,总是抱着一种英雄主义的心态,以为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很快就会被现实“啪啪”打脸。记得大学毕业那年,世界麻风病日,我主动要求到麻风村去采访。麻风病曾被视为绝症。麻风村的存在是为了将病人与健康人隔离,防止传染,所以它们都在孤岛上,与世隔绝。说是“村子”,其实不过是荒岛,没有物资,缺医少药,病人被赶上去后就自生自灭了,只有幸运者可以存活下来。虽然同行的志愿者提前反复告诉我要做好
心理准备,我还是很难形容走进去那一刻的震撼。岛上全是老人,他们的身体大多支离破碎,触目惊心。常见的是双腿腐烂。初都是从一个小伤口开始,慢慢发炎、腐烂,从脚掌到小腿、膝盖,渐渐整条腿烂掉,直到有医疗志愿者涉足这里,替他们截肢,方得解脱。双手健全的人也少,很多人十指的两个指节都没了,留下半寸指节,如爪子一般箕张着。因麻风杆菌侵蚀导致的严重皮肤毁坏就更不用说了。至今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位老太太,70 多岁了,坐在屋外,没有眼球,脸上只有两个圆的、淡血色的洞,也没有手指,还在自己淘米做饭。
一开始,我是出离愤怒的。这些老人,都是被自己的至亲抛弃,赶到这里来。要说那时人们害怕绝症,没有办法。可是早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已经基本消灭了麻风病,这些老人也早已康复,然而他们的亲人甚至亲生儿女,仍然不把他们接回家。要知道,他们的手足残疾并不是麻风病造成,而是因为一直困在孤岛上,没有医疗条件处理,所以哪怕是普通的炎症和破伤风,都会付出惨重代价。那时年少气盛的我,自然而然地把这些老人视作受害者;而那些放逐他们的人,以及他们的儿女,则被我认定是自私、冷漠的。
但意外的是,老人们并不太领我的情。村长拉着我,再三请求,不要向外透露孩子们的信息,不要指责他们。“你不知道,家里有一个麻风病人,会受到怎样的歧视。”他说,即使你说自己已经好了,别人看到你的样子还是会害怕。其实村长的身体看上去是健全的了,儿子也希望他回去,但他还是宁愿留在这里,生怕影响到年幼的孙儿孙女。
这是一份那么厚重的爱,令人无法不动容。但终究还是意难平,我只能找到政府不作为的茬,凛然批判,也算满足了无处安放的正义感。
作者:郭筑娟
童年缺失爸爸保护的我,在妈妈的关爱和约束中慢慢长大,替代着爸爸成了陪伴妈妈的“小丈夫”。独立、懂事、能干成了我的代名词,学习成绩好、家务活利索、自律,我是妈妈觉得有出息的好孩子。1979 年,天大的好消息来了,爸爸回家说他平反了,自由了! 妈妈高兴得哼着小曲包饺子,爸爸带着我上街买我喜欢吃的发糕,我好想向小伙伴炫耀我也有英俊、帅气、高大的爸爸,好想对着嘲笑我、奚落我的人说,哼,看你们谁还敢欺负我!然后昂着头、挺着小腰板,不屑地从他们面前走过,剩下面面相觑的他们目瞪口呆留在那。
爸爸平反后选择留在省会,计划工作稳定一段时间后托关系把妈妈调过去,于是我就盼啊盼,盼着这一天早日来到,盼着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那会儿我已经上初中,有时和同学谈到未来,我心里会偷着乐,说不定过几天我就去省城读书了!由于爸妈工作系统不同,调动工作成了心烦之事,我初中毕业也没去成省城读书,一家人在一起又变得遥遥无期,到后来干脆也不盼了,还宽慰自己说,“不去也好,这有好多朋友和同学,真去了省城朋友都没有一个。”
1982 年冬天妈妈脑溢血突发并深度昏迷,我守在妈妈身边,好想她能醒过来。到医院探望她的人很多,有些阿姨看着木然的我,拍着我的肩膀安慰,没事啊,别怕!我心里非常反感她们说的话,但还懂事地说着谢谢,站起身来送她们。妈妈的好朋友国素阿姨握着我的手,跟我说,“你还有阿姨呢,有我在,你就不会饿着!”我一边拼命点头一边哭着喊着妈妈你起来……那三天的日和夜寒冷漫长,空气都是凝固的,昏暗的病房、长长的走廊、昏迷的妈妈、瑟瑟发抖的我,就连窗外的天空也是灰蒙蒙的。我祈求老天爷不要收走妈妈,央求医生快给她治疗,盼着爸爸赶紧出现。直到医生检查两侧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宣布死亡,我都不愿意相信妈妈真的走了,就这样一句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把我扔在萧瑟冰冷的寒冬,寂静空荡的夜里。爸爸心急火燎赶到也没能见上妈妈后一面。我印象中妈妈眼睛一直闭不上,追悼会时,我悄悄跟她的学生说:“你去看看,我妈妈是不是没有断气啊?”帮忙的阿姨叔叔们知道这事后对我说:“你妈是放心不下你!你可别再胡想,要不你妈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也不安生。”还让我跪着承诺:“妈妈放心吧,我会好好的,我会长大,爸爸已经回来了!”
妈妈真走了,小时候常说的那句——“有一天我要是走了,你咋办?”真的应验了!咋办啊?连怎么安葬妈妈都要问我的那个爸爸,让我感觉到不是能依靠的人,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绝望……泪无声地流下,我越发地悲伤。“哭是没有用的!接下来的事你都得自己去考虑、去面对、去解决!没有人能够帮你,得自己靠自己!”那一刻我必须长大!我把妈妈的钥匙拴在裤带上,一边做主张罗妈妈的后事,一边告知爸爸,我决定听从妈妈老朋友的建议,不读书了先工作。葬礼那天,冬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应和着大家悲伤不舍的哭声,我则梗着脖子咬着牙不让一滴眼泪流下,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泞的路上往前走。
再独立我也才17 岁,再坚强也还是一个半大孩子。妈妈离世半年后,爸爸为了我毅然放弃省城工作,调回我在的县城,空荡荡的房间有人和我说话了,我早上敢推开窗户通风,晚上敢关灯上床睡觉了。白天我努力学习去适应工作环境。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个孩子穿着不合体的成人款上衣,看起来圆圆脸、胖胖的身体里是一副虚弱的骨架。有时用手去触摸镜子里的孩子,我的眼里就会有泪。习惯了妈妈的关爱和庇护,早上我怕睡过头;晚上不敢早睡,怕梦见妈妈醒来后更伤心,每天除了工作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服和照顾爸爸。有时同学们约着来看我,听他们说学校的事、复习考试的事,我心中那种遗憾、失落啊,好几次都想跟爸爸说我不上班了,想回学校读书、高考。可想到要是不珍惜妈妈用性命留给我的这份工作,该是多么不孝,于是立马就把这些想法丢掉。后来我才明白,当时我那么决然地选择不浪费工作指标(当时有顶替工作的政策),要养活自己先工作的决定,实际上还有一层心理意义——延续与妈妈有关的环境和人,这样就意味着在我的心理世界里,她还存在着,我和她并没有分离。
青春花季绚烂多彩,灿烂、激情、美时光的青春年华刚来到我身边就离我远去了,我不得不步履蹒跚、快速长大,因为孤单、无助、害怕、恐惧无处安放,因为感觉未来充满荆棘坎坷,我只能用独立、自主、坚强的自我暗示催眠自己,这样才能活着、活好。我尽量接近和交往年长的老师,学习她们如何生活,怎么和别人打交道,我用坚强的方式战战兢兢、摸爬滚打适应着,磨炼着,长大着,学着做事做人,渐渐地以为自己真的很坚强。
作者:曹昱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哲学家们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人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专属于哲学的问题。只是大人们很可能忘记了,在他们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思考过哲学的基本命题了,因为孩子们离生的本源近,初心的迷失很少。
我从哪里来?两岁的我就问过妈妈这个问题。妈妈说,我从她的肚子里来。我仔细看着妈妈的肚脐,问了第二个问题,它这么小,我这么大,我是怎么出来的?妈妈说,你原来很小,后来长大了,你以后还会长得像妈妈这么大。我于是惊奇地知道了,我以后会长大——像妈妈这么大,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我于是安心了,“我要成为妈妈”,我想。
两岁半的时候,隔壁家有个小弟弟出生了。一天,妈妈抱着他很亲昵,我看着也想和小弟弟亲昵,妈妈逗我,给我唱,“小白菜,地里黄,弟弟吃面我喝汤。”我觉得这个歌很好玩,也笑着跟着唱。妈妈问我:“以后弟弟吃面你喝汤,好不好?”我高兴地说:“好,好。”妈妈见我没有明白“吃面”和“喝汤”的意义,就解释说,吃面就是妈妈疼他,喝汤就是妈妈不疼她。我不高兴地问:“妈妈生的我,为什么不给我吃面?”妈妈说,弟弟是她生的,而我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我不相信,说:“不对,我是妈妈从肚子里生出来的。”妈妈逗我说,“那是跟你闹着玩的,你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不信你问阿姨。”我转头问阿姨,阿姨说是。于是我心碎了——虽然很多大人不相信小孩子也会心碎。我默默地走了出去,我的伊甸园就这样被突然打碎了。
无家可归的我默默流着泪,一直走到大渡河边,我想,“我没有家了,我要让河水带着我去找我的家,我的妈妈。”就这样,我一边打着冷战,一边朝冰冷的河水里走去。这时,一个老爷爷突然拉住了我,用方言很大声地呵斥我,然后就把我送回了家门口。我觉得自己犯错了,带着一份深深的愧疚感与寄人篱下的羞耻感,穿着湿鞋,默默进了家门。
从此,我稚嫩的小心灵里就有了一片抹不去的乌云。这个世界是如此变幻无常,我又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我人生中的次迷失,我的抑郁的开始。
或许因为这个迷惑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开始做梦了——我总是反复梦见一座高高的修道院,和一位慈祥的穿着黑白长袍的西方老太太,我叫她“妈妈”;还有一盏欧式的马灯、一个挂在脖子上的十字架,和灰蒙蒙的天气。长大以后,我惊奇地知道有个地方叫伦敦,那里的人长着和梦里的老太太一样模样的脸……
作者:周烁方
我还记得我次给别人解梦的情景。那是一次放假回家,我亲近的一个发小听说我在学习释梦,就讲了一个很简短的梦给我听。那个梦只有一个场景,简单的动态,然而其中所出现的象征未曾在我读到过的任何书上出现过,我完全没有头绪。他告诉我那个梦的时候是上午11 点左右。我不知道能干什么,但是我知道我要解开这个梦,于是我把这个梦的场景放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想一想,问一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梦在我的心里放了一整天,一直到下午五六点的时候,突然我就知道了这个梦的含义,没有原因。我把我的解释告诉了他,他在折服的同时也表示惊叹,因为这里面涉及对他现实生活细节的一个猜测,他没有告诉过别人,实在不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叫作直觉的心理功能,而当时我无意识中使用的这个方法,在意象对话疗法中叫作“领悟”技术。
这次释梦的成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尽管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解出来的。从那以后,释梦逐渐成为了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这位发小和另一位高中好友,是他们对我给予的信任,以及他们所贡献的梦境,使我踏出了释梦生涯的初几步。
释梦在我的生活中很重要,这样说好像很奇怪。我不靠它吃,不靠它穿,但的确在释梦过程中,我的心好像“活”了起来,不论是探索我自己的梦,还是给他人释梦,整个过程都有某种难以言表的“意义”。于是释梦在我实际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开始在网络上,在百度贴吧上释梦的那一段时间(大约是在大四),一天中甚至有稳定的三五个小时会用来释梦。我把那段时间的体验定义为一种“成瘾”,每天不解梦,心里就不舒服,就好像少了些什么,心慌、难受。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已经对“释梦者”这个身份有了深深的认同,这一认同远大于我是名牌大学招牌专业的学生。
混混噩噩的大学生活,伴随着逐渐萌发壮大的释梦活动,我来到了大学三年级期末。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摆在我的眼前:是否要考研究生?按我的成绩,保送是没戏了,如果想上研究生就要考试,应该还比较有希望。而考研在我和我父母的心中都是必然的选择。我突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如果我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那么计算机将会作为我的职业伴我终身!我真的愿意吗?一天八小时,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电脑打交道,编程写代码。我设想了一下,发现那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是灰暗无味的,完全是浪费生命,不管能挣多少钱我都不会快乐。那么问题来了,不以计算机为职业,我未来能干什么?一个不可能的想法冒了出来——心理学。我是不是可以转行学习心理学呢?那时的我,对于心理学需要学什么、未来做什么工作、具体就业前景如何,完全一无所知。可是这个想法一诞生,就如同野草一般在我的内心疯长。我开始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考察这一想法的现实可行性。考察的结果是,可行,但是很难;因为同样需要参加研究生考试,而考的内容都是我从没学过的内容。
怎么办?怎么办?离研究生考试报名还有一个月,而我心乱如麻,前途未卜。一面是我熟悉、有把握但毫无乐趣可言的未来,一面是富有乐趣和意义但全然未知、毫无把握的选择。选择个,我不愿、不甘心;选择第二个,我怕自己盲目冲动,终什么也得不到,而且错过了个选择。需要做出抉择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内心的纠结感和焦虑感越来越强,我每天在不安中入睡,在茫然中醒来,直到一个清晰的梦降临在我身上。
我回到了小学的教学楼,从四楼(顶楼)的楼梯间向下漂流,原本的楼梯变成了平缓的流水沿着斜坡向下流淌,而我踩着一张竹席顺流而下,几度转折终平稳来到了一层,我从门口走出去,来到了教学楼后的那片空地,二乘三一共六张水泥砌的乒乓球台静静地存在着,仿佛在我离去的这些年它们的时间静止了,而在我返回的这一刻,才发现一切都没有变过..
我睁开眼,心中无比清晰——选择心理学。
醒来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心理学之于我,如同乒乓球之于我的童年。里面包含着我的激情,我的梦想,我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不选择心理学,那么也必定如同乒乓球事件带给我的创伤——我将在后悔中度过余生。于是我放弃了当年的计算机研究生考试,在过年的时间才向家人坦白我的心志和决定。父母对我的爱和包容是我难以想象的,他们在不长的时间内经历了震惊、愤怒、焦躁、沮丧等一系列过程之后,终决定支持我在第二年参加心理学研究生考试。他们的支持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而且越发坚定。
作者:王路骋
2008 年5 月,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车,听到一个人说“管得着吗”。我对这句话很有感觉,通过意象我看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她对外的情绪是愤怒,她自己的情绪是委屈。这个小女孩,穿着方格的上衣,比较瘦,头发扎成两个刷子。在她面前站着一个高大的妈妈,对孩子说这样不应该做,那样不应该做。随后,我还询问了几个同学,他们反馈自己看到的意象和我看到的差不多。
可是麻烦就来了,我这样共情来的母女意象在我心里待了一周多,挥之不去。并且,母女关系不和谐,让我心里一直有别扭的感觉。后来我就想我可以试着调节这个意象呀。做了很多遍的尝试经验后,我在想象中让妈妈递给孩子一杯果汁,说“妈妈是爱你的”,这个时候孩子终于可以听进妈妈的话了。“可是,妈妈,你对我说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应该,我觉得很难受。”意象中,妈妈愣了一下,好像孩子的这个表达,让她次注意到女儿的感受。于是,妈妈解释说:
“妈妈这样说,是担心你外边做的不合适,别人会找你麻烦。”孩子就回应说:“妈妈你放心,在外边我是有眼色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意象中,妈妈再次定眼看看女儿,觉得女儿是聪明的,于是说:“你是好孩子,在家里我也不用太管你了。”“妈妈,我爱你”。于是意象中母女的矛盾有了和解,再看看,女儿的格子衣服变成小碎花衣服,头发也不扎着了,是个可爱的娃娃头,身子也变得胖了。意象进行到这里,我舒心了,也放松下来。随后也就不觉得困扰了。
接着我想,我能解决共情来的意象中的问题,我可不可以自己看看内心意象的问题呢?这个女孩是被限制的委屈,我自己意象中的小明是被压制的委屈。于是我回到自己的意象中,小明对压制自己的大手说:“爸爸,我知道你有担心,怕我在外边出头被打击,我理解你。”意象中大手变松了,变软了。随后小明说:
“爸爸,我知道怎么保护自己,我知道在外面可以做什么,你放心吧。”接着意象中的大手拿开来,原本方头方脑的小明意象,变成了虎头虎脑的小明。意象调节至此,我开心极了。有了这段经历,我觉得自己学习意象对话,真的是开窍了,自知、真爱、行动就是这样被我感受到了,我信任意象对话!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朱建军先生已有十几本影响广泛的心理学专著。长久以来,他的写作只遵从自身,从不考虑市场反馈,却得到读者长期的信赖,悄悄地积累了上百万册的销量。作为出版人,我深知这其中的意义与坚持。如果你读过他的书,也会从自身的长期转变中,领悟到他的价值。在“水晶之路”上,不推销公理,也不揭示答案,只是诚实的呈现;呈现这些生命里或深或浅的共通和差异。你能在每个故事里看到一些些自己,和每个“主角”默默地同行一段……然后,然后你或许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自我探寻之路。
读《水晶之路》,未必能解决你眼前的问题;未必能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真实的浮现没准儿会让你面对更加狼藉的面目……但唯有真实,才是长久的获得;面对真实,才有可能摆脱蒙蔽。
媒体评论
找到适合自己成为咨询师的路,*简单快捷的方法,是与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接触,或者读他们自己的成长故事。《水晶之路》12位作者,都是意象对话心理学的佼佼者,文章详实记录了他们自身的故事,成为咨询师路上的自我成长故事。对于想要成为咨询师,或者想要做好自我成长的人而言,12位作者的路非常有参考价值。——王玲禹
从12个人的人生轨迹里,我们触摸到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我深深地感慨:在生命的大海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孤独被觉性之光涵容在更大的存在里,流出自己的轨迹,就是每一滴水可以拥有的自由。——海音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都希望成为弗洛伊德,但是每个学习意象对话的人真正要成为的都是他们自己,成为他们潜在的那个*真正的自己”。——朱建军
心理咨询是一场人和人*深处的相遇,带给来访者*影响的,并非理论和技术,而是心理师本人的人格状态。心理师的自我成长应该有多深?可以有多深?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而这本书却给出了12个不同的、但都足够好的答案。——周烁方
*喜欢看八卦了,心理咨询师的八卦尤其精彩,更何况是自爆黑料,干货满满,句句到肉。——小唐
一本极其真诚的自我剖析之书,12位意象对话心理师触动心灵的自我成长故事。——李拯
从12个人的人生轨迹里,我们触摸到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我深深地感慨:在生命的大海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孤独被觉性之光涵容在更大的存在里,流出自己的轨迹,就是每一滴水可以拥有的自由。——路人乙
《水晶之路》是我今年看过*有深度,同时又*深入浅出的故事书。12位作者,每位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剖析解读,都非常专业非常深入,即使是非常专业的咨询师,读这些剖析也会很有启发。难能可贵的是12位作者又把深入的剖析写得很通俗,普通读者完全可以当故事书看,能看懂而且会很受启发,它通俗,但不是落俗,也不是俗套,跟心灵鸡汤完全不同。很专业,很内涵。——懿聪
12个作者,带来12段故事,伴大家走进12个不同的生命,领略12种人生滋味。本书的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现了成长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张峥
本书12位作者,各有其因结识意象对话心理学,用中国本土心理学疗法做个人心灵成长,坚持自我心灵探索、发现、改变和突破,并运用在生活、工作中,他们的人格和生命都有不同程度的根本性变化。心灵成长是一条漫长的路,每个人去的目标不同,本书作者真实的呈现与心理的表达,一是他们自我心灵成长的阶段性总结,二是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大家有所借鉴,情绪想描述什么?焦虑、迷茫在表达什么?无助危机在提示什么?我是怎么成为这样的一个自己的?我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并且走在这样一条路上是越来越安心,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快乐的。——郭筑娟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难免夹杂着痛苦。因痛苦而获益,变得坚强和成功;因痛苦而受损,伤心难过悲痛欲绝;但,痛苦不会因为成功而消失殆尽,也不会因为压抑忽略而行踪全无。直面内心的创伤,需要巨大的勇气;疗愈内心的伤痕,需要智慧与坚持;有这样一群人,通过意象对话实现了自我对痛苦的转化与人生的蜕变后,成为了助人自助的火种。他们的经历,带给我们灵魂的震撼与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心理学。——胡聪聪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的内情暴露了!如果你听说过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但是没有真的了解,如果你对它有各种好或坏的想象,现在你有个机会了解它是什么样子了。这本书就是意象对话学习者的原生态的记录。如果你在国内但从来没有听说过意象对话,你真的从来没听过过?那你不用理睬这本书了,好奇心太强对猫不好。——无级别意象对话心理师
每个人都对心理感兴趣。知道其心理,就知道了这个人。那么今后就知道怎么和他相处了。作为心理学爱好者,我很想知道这些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心理是怎么回事,他们是怎么了解心理的,他们使用什么方法去了解,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哇,读了12位心理学工作者的故事,我更加明白了心理的万千变化,并且看到了这些心理学工作者的人的故事,朦胧中我也明白了一些探索心理的方法。一句话,读此书,收获丰盛。感谢这群作者!——王令
漫漫人生路、山高也海阔、坦途与险阻,心安好归途,平行低谷时,鼓励有动力、跨越险阻时、鞭策已无力、挣扎枉徒劳、沉沦不允许、何不观呼吸、停下问自己、活着不算难、好玩却不易、人生一辈子 、活得有意义、自知我是谁、不再乱用力、面对已发生、净化裹卷习、生命力成长、真实做自己、自我在建构、进化新天地、暗夜若心明、不将也不迎、愿以心所闻、伴你新旅程~~——涓涓溪流
化茧成蝶,用蜕变不断证见自我成长之路;他山之石,借文字即时共情人己悲喜欢歌。12位作者,12种人生滋味;12个故事,12条罗马大路。他们用自我探险的方式,告诉同行者们,这将是有着何种风景,去向何方的心灵之旅。一一张如江
看到每个人都挺不容易的,都在努力活着。——小七
12位作者写的都是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她)们都是从自己的情结里慢慢的走出来,他(她)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情结可以超越,内心世界有快乐也有悲伤,一切都这么真实。——王惠清
前言
读书就是探探路
朱建军
“探路”这个事情,以后可能少见了,手机上的导航会引导我们走,不再需要自己去探。不过话说回来,导航并不能取代探路,因为导航固然能指出目标,但是导航没有办法告诉我们前路上的风景如何,要想知道不同的道路上的风景,还是要靠探路。探路就像是品尝美食,尝一点儿这路上的滋味,你才真的知道是不是喜欢这条路。
探路固然是自己探好,但是有时也不妨询问路上的人,问问那些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很远的人。看看别人在这路上的经历,那些经历可以成为自己的参考。人生的道路有很多,寻求心理成长是人生道路中的一种。总体来说,心理成长是一条非常棒的道路,可以通向真正的幸福。当然心理成长的路上,也有很多支路或是歧路,有些歧路甚至非常危险,会把人引到无底的深渊
——比如部分(不是全部)以灵修为名的或者部分精神传销类的。所以,看看别人走过的路,让自己更清醒地选择自己的路,还是很值得的。
这本书就是走了心理成长的路的人,更具体地说,是用名字叫作
“意象对话”的心理咨询方法来做心理成长的人,描述他们走过的路。读这本书,也就等于探探这条路,了解一下用意象对话做心理成长,是什么样的滋味。然后你也许会走这条路,也许不走,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都不错。
我自己已经老了,时而会想起
“子曾经曰过”:“过去的日子就像河水,白天晚上都不会停一分一秒啊。”孔子难得这样文艺,发这种感慨也是因为到老了就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才忙完一年就发现自己又老了一岁。而当我读这本书中每个人的故事时,这种感觉也很明显。仿佛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一样,但是屈指一算都过去很多年了。当初的大学生,现在他们的孩子都上学了,而年长一些的纷纷退休。在他们的人生中,都有很多的时候,走在了意象对话心理学的道路上,这条道路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什么呢?他们会觉得走对了路吗?他们在这条路上走过的人生,感觉如何呢?人生如此宝贵,用意象对话做心理成长,他们会觉得值得吗?
读他们所写的经历,我有很多感动。我看到他们在这条心理成长的路上,都经历过困难和波折,也都坚持走了下来,在这条路上他们都收获了丰硕的生命的果实。可以看到他们的人生因这条路上的行走,而变得更加丰饶。更重要的是,通过走这样一条道路,他们一点点打开了过去留下的种种心结,让自己的心得以像花一样绽放。更重要的事,通过走这样一条道路,他们越来越心明眼亮,他们不再被潜意识中的驱力盲目地驱使,也不再盲从地去过和别人一模一样的生活,而是一步步找到了自己。前不久有个电影叫作《冈仁波齐》,演得是藏族人走的转山之路,实际上心理成长之路又何尝不是一种转山之路。他们在渺无人烟的高原转山,而我们是在都市的茫茫人海中转山,同样都可以得到深刻的人生领悟,也同样都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这本书的名字是
“水晶之路”,所谓的“水晶之路”,实际上就是成长之路——水晶是长出来的;水晶之路也是心灵越来越清明透彻的觉悟之路。
意象对话心理成长的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意象对话是通向我们内心的道路。
意象对话可以让我们潜意识中的心理显现,让我们真正懂得我们自己。每一个看起来平凡的人,其实都可能有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每一天普普通通过生活,内心其实都可能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或九曲回肠的故事。意象对话中,我们可以是所有故事的主角,经历各种人生。终我们会找到真正的自我,让我们的一生有价值有意义。
因为意象对话是内心的路,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真诚,不能自欺欺人。意象对话的心理咨询师,从来不装扮成无所不知的人生导师,不装扮成从不犯错误的大师,而是尽量诚实地表达自己。我们是会犯错误的、不断成长的人。
意象对话是通向真爱的道路。
爱可能是人的渴求,因此说爱也引来这个世界上多的谎言。我们会见到无数标榜爱的人或团体,但是实际上这些推销爱的人常常并不懂爱,或者他们想爱却未必有爱的能力。意象对话并不把爱放在口头,意象对话的团队也不是天天唱爱的歌曲,但是在共同成长中,在诚实地面对心理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我们却会发现真爱在慢慢发生。共同成长的朋友之间,其实如同兄弟姐妹之间一样:可能兄弟姐妹也常打架,但是多年之后你会发现你和他们的感情才是真切的,远胜过你和那些每次见面都微笑的服务员之间的感情。
意
象对话之路并不总是平坦的。
意象对话从不回避人生中的那些烦恼,不把过去未解决的心理问题压抑下去,而是提倡面对。直面人生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有许多不如意,你的童年创伤会潜伏在心中时时干扰你,你的每一个错误都会带来痛苦,直到你看清楚它,你身边的人也可能会伤害你。走上意象对话的路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使你避开烦恼和痛苦。意象对话的道路,也不是一个可以不费力就随随便便能成功的
“捷径”。即使你已经在这路上走了很远,也走得很快,也不能保证你不在以后某个时候走偏,甚至从路边跌落悬崖。人生就是如此,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生才更有意义。
意象对话的路是个性化的。
意象对话心理成长的路,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完全一样的路。因为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个人,他的基本心愿是不一样的;人的天赋使命是不一样的,人的心理基础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条总的道路上,每个人必须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具体的道路来。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都希望成为弗洛伊德,但是每个学习意象对话的人真正要成为的都是他们自己,成为他们潜在的那个真正的自己。所以读这本书,你也会看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很不同的,他们解决不同的问题,成为不同的样子。没有千人一面的所谓
“健康人格”,每个人走的意象对话之路,都是他们自己的路。
这就是意象对话的水晶路,路并不会拉人们来走,路更不会迫使人们来走,路就是在这里。路在这里等待着每一个人,等待你选择它。如果你想探一探,那就探一探,如果你探过之后,想走上这条路,那你就走上这条路。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要走的道路,而意象对话,就是可被选择的一条人生之路。
一条有险阻的、不好走的,途经千百种风景,通向光明未来的道路。
书籍介绍
这是一本“专业的心理科普读物”,12位专业心理咨询师袒露自身心理成长的历程。他们都曾陷入困境, 在看似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心理历险;他们都使用了意象对话技术,经历了5~10年的心理探索,直面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冲突,从中获得深度的心理成长,也极大地改善了生命品质。这12条深刻的心灵线索,也是12个精彩的故事。对于普通读者、心理学爱好者、心理学工作者、意象对话或其他流派的咨询师,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身层面的解读:一串故事、一部职业导览、心理流派之间的一扇窗口、一本活生生的意象对话教材……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无广告(525+)
- 无多页(617+)
- 无漏页(329+)
- 好评多(250+)
- 一星好评(87+)
- 图文清晰(279+)
- 下载快(244+)
- 赞(113+)
下载评价
- 网友 居***南: ( 2025-01-02 12:21:30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游***钰: ( 2025-01-09 08:19:43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师***怀: ( 2024-12-26 03:09:4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利***巧: ( 2025-01-17 02:14:4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菱***兰: ( 2025-01-15 08:06:4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陈***秋: ( 2024-12-25 23:02:05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孙***夏: ( 2024-12-20 11:44:40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步***青: ( 2025-01-16 06:41:24 )
。。。。。好
- 网友 堵***格: ( 2025-01-18 06:53:42 )
OK,还可以
- 网友 曹***雯: ( 2025-01-11 04:14:0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喜欢"水晶之路:意象对话心理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人也看了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辑9787030592200兴海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捷进活用英汉汉英词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销售行为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山海经全集(全四卷 羊皮封面精装典藏版 全注全译 绣像插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彩图注音新阅读开启新未来6--9岁小学生一二年级课外阅读书籍儿童文学幼儿经典国学启蒙开明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3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试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速写人物/西方大师经典作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加拿大高中落地手册:9-12年级高中生宝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老年血液病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英语情景应用语法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全新正版图书 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考点复·服装类 鲁星平 安徽大学出版社 9787566413796 蔚蓝书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大唐定国皇帝--李世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手艺之道:18种觉醒与新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大的观念经典重译版)/定位经典丛书 (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 著 邓德隆//火华强 译 市场营销 9787111326403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