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叶兆言大成之作,透过南京看中国历史,读懂南京,就是读懂中国历史)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南京传(叶兆言大成之作,透过南京看中国历史,读懂南京,就是读懂中国历史)精美图片
》南京传(叶兆言大成之作,透过南京看中国历史,读懂南京,就是读懂中国历史)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南京传(叶兆言大成之作,透过南京看中国历史,读懂南京,就是读懂中国历史)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477909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8
  • 页数:510
  • 价格:7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4:05:59

寄语:

!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朱赢椿设计!


内容简介: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东吴的天空

1秣陵栽下的小树苗

2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3公元229年

4多宫制的建业

5红尘昼昏,中逵泥泞

6赤乌群集前殿

 

第二章:六朝人物(上)

1一片降幡出石头

2牛继马后,衣冠南渡

3王与马,共天下

4新亭对泣

5北伐,克复神州,一个梦

 

第三章:六朝人物(下)

1南腔北调

2魏晋的风度

3甘露降生,国号曰宋

4无情最是台城柳

5哀江南赋

 

第四章:吴姬压酒劝客尝

1陈叔宝全无心肝

2石头城蒋州府

3李白来了

4乌龙潭

 

第五章:南唐往事

1画牛的韩滉

2徐知诰和李昪

3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六章:旧时燕子傍谁飞

1卧榻之侧

2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3景定建康志

4蒙古达达来了

 

第七章:应天府

1 谁才是真正的吴王

2南京的城垣

3永乐大帝

4 迁都

5贪玩的武宗

6在南京的利玛窦

7 相公止爱钱,皇帝但吃酒

 

第八章:治隆唐宋

1桃花扇底看前朝

2杀了金圣叹

3南京城里的柏林墙

4两江总督大人

5秦淮冬尽不堪观

6太平天国

7胡家花园

 

第九章:民国肇生

1江宁马路

2南洋劝业会

3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二次革命

5黄金的十年

6酖毒山川亦可怜

7国民代表大会

 

后记


作者介绍: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年旧事》等。《南京传》为叶兆言2019年*新作品。

南京和个人写作的关系

南京这个城市,就是我坐的这张板凳。我跟你说话,总得坐在一个地方,或者站在一个地方跟你说话,我不可能悬浮在空中跟你说话,南京就是我站着的这块地、我坐的这张椅子。我为什么写南京?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多美、多有诗意,它在城市排行榜上排第几,我觉得这个就没意思了,就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我只是觉得用它来叙述中国历史比较方便。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秣陵的小树苗

 

南京的城市历史,应该从三国时代的东吴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城市的记录才算有点靠谱。在此之前,当然也会有文字记录,也会有各式各样考古发现,然而更多的还是一些传说。说起来好像寻根求源,好像来头也不算小,其实都是七零八碎的东拼西凑。六朝文物草连空,云淡云闲今古同,所谓更为遥远的考古发现,不过说说而已,有时候也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当不了真。

譬如南京汤山的古猿人,譬如以市区鼓楼岗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譬如被称为湖熟文化的秦淮河流域密集原始聚落。还有楚国在今天六合设置的棠邑,据考证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地方建置。吴王夫差在朝天宫一带修筑的冶城,越国灭吴后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的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建了金陵邑,金陵之名便源于此。这些记载说起来都似乎言之有理,无一不显得太空洞,都太像传说,像虚无缥缈的九州禹迹一样,你说有就有,说没有也不碍什么事,反正是让人看不见摸不着。

很显然,要描述南京历史,要展现南京文化,要给这个悠久的城市竖碑立传,最合适的方法,最恰当的形容,就是应该从三国开始。从三国的东吴开始说起,早一点或晚一点,或许都不太合适。换句话说,南京的城市历史,与东吴的孙权有着非常重要关系。有时候,历史就是英雄创造,唯心史观也好,唯物史观也罢,反正这位叫孙权的好汉横空出世,与南京关系非同寻常,他的想法决定了南京命运,他的个人意志促使了这个城市诞生。中国人有句俗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水浒里教唆了太多反叛,小孩子看了会生不安分之心,会忍不住捣乱。老不看三国,在《三国演义》故事中,隐含着太多政治,有太多心机,明白了《三国演义》,基本上也就无师自通地学会玩政治,就懂得了险恶的权术。

三国时期很像中国历史上的战国,七雄秦楚韩魏燕赵齐,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往好里说希望国家统一,往不好里说,就是谁都野心勃勃地想吞并天下。对于老百姓来说,身处在这样的时代,注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七雄或者三国,都是天下大乱,都是老百姓遭殃。都是你打我,我打他,他又打你,一场战争接着一场战争。不管怎么说,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多少是件好事,起码老百姓感到安生了。然而秦始皇刚死,天下又开始混乱,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陈胜吴广不足为训,最后能够站出来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和刘邦。好在楚汉相争的混乱局面很快结束,秦汉从此并称,暴秦一结束,汉继承了大统,中国又一次统一。然后是西汉和东汉,到东汉末年,天下又再次大乱,然后呢,然后便是我们正在说的三国。

为什么叙说南京这个城市,最好是从三国开始,因为在三国之前,这个城市真的没什么太大名气,它实在是太不起眼。在三国之前,以江苏境内的城市为例,南京没有苏州的名气大,更不如徐州,比它历史悠久的城市,掰手指数数可以有一串。在三国之前,南京甚至都不应该称之为城市,虽然它已经有了一连串的地名,譬如冶城,譬如越城,譬如金陵邑,又譬如秦汉时期的秣陵。然而规模都太小,更像是一些村庄,称之为一个城市十分勉强。真相其实很简单,如果不是三国的东吴在此定都,如果不是孙权在此做了皇帝,南京显然不可能有后来的历史。

南京这个城市就是在三国时期发展起来,说它诞生于三国,不仅没什么大错,而且可以给人比较直观的印象,毕竟男孩子们玩的一款最流行游戏就叫三国。功盖三分国,遗恨失吞吴,三国的故事老百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家多少都会知道一些。譬如《三国演义》第一次写到南京,是在第十五回,回目是“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这时候,还没有孙权的什么事,出场露脸的是他哥哥小霸王孙策,也就是回目上的“孙伯符”。这时候,三国还不是三国,还处在群雄纷争时代,曹操还没有完全成气候,还在与吕布激战。刘备还在四处挂单,孙权还是小弟弟,他哥哥孙策刚与自己同岁的周瑜结盟。

 

孙策还兵复攻秣陵,亲到城壕边,招谕薛礼投降。城上暗放一冷箭,正中孙策左腿,翻身落马,众将急救起,还营拔箭,以金疮药傅之。策令军中诈称主将中箭身死。军中举哀。拔寨齐起。葬礼听知孙策已死,连夜起城内之军,与骁将张英、陈横杀出城来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孙策当先出马,高声大叫曰:“孙郎在此!”众军皆惊,尽弃枪习,拜于地下。策令休杀一人。张英拨马回走,被陈武一枪刺死。陈横被蒋钦一箭射死。薛礼死于乱军中。策入秣陵,安辑居民;移兵至泾县来捉太史慈。

 

这时候的南京还叫秣陵,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城,很不起眼。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一个郡又有很多县。秦朝所置的秣陵,还有江乘和丹杨,这三个县的县治都在今天南京地区。秣陵管辖的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在横山以北,茅山以西,这一片区域最初隶属鄣郡,后来又一度改属会稽郡。小霸王孙策拿下秣陵,立刻移兵到泾县,说明他心目中根本没觉得南京有多重要。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秣陵只是孙策拿下的无数地盘之一。

如果继续以《三国演义》这块敲门砖来叙说南京,我们会发现,在三国鼎立之前,南京这个微不足道的区域,基本上不入群雄法眼。不只是南京,整个长江以南,都不是显得很重要。孙策和孙权兄弟的家业来自父亲孙坚,他们是江南吴郡富春人,一开始打天下,却都是在北方发展,都是带着自己的子弟兵去北方作战。吴郡富春只是孙氏的龙兴之地,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镇江,拉开了向西部发展的序幕,当时的镇江还叫京口。所谓“迁徙治所”,就是把办公地点从苏州一带移到镇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根据唐人许嵩的《建康实录》记载,目的就是为了要与曹操打一大仗。

这一仗就是著名的赤壁大战,这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气势汹汹地准备南下,打算统一全中国。这时候,处于劣势的孙权和刘备联手,在赤壁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本来要打赤壁大战,与南京没有一点关系。与镇江也没有太大关系,这时候,镇江虽然是吴国的治所,吴国的军队并不在此,决战地点不在此,它的总指挥官孙权也不在此。打了赤壁大战,情况完全不一样。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的格局,这一仗打完,三国开始鼎足,镇江也正式成为东吴的中心。或者换句话说,镇江成了东吴的福地,因为孙权在将治所迁到此地的当年,便打了一场决定自己命运的大胜仗,东吴从此有了建国基础。

镇江距南京只有六十公里,有山有水,有江有河,与南京相比,进可攻退可守,地势优点完全不比南京差。自从东吴定都南京,也就是定都金陵,虎踞龙盘这样的夸张形容,多少年来就没有过离开过。平心而论,在长江中下游,沿江流域类似这样的地形数不胜数,然而东吴偏偏是在最后,选定了南京。从吴郡搬到京口,不过经历了短短三年时间,也就是赤壁大战之后的第三年,孙权又一次迁徙了治所,这一次是把他的指挥部继续西移,移到了秣陵,并为秣陵改了一个名字,移到了南京的石头城下。关于这次迁治,《三国演义》中是这么描述的:

 

却说孙夫人回吴,具说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人报长史张纮辞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书上呈。权拆视之,书中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孙权览书大哭,谓众官曰:“张子纲劝吾迁居秣陵,吾如何不从!”即命迁治建业,筑石头城。

 

至此古城南京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建业”,非常励志的两个字。打赤壁大战时,孙权只有二十六岁,决定迁治南京,也还没到三十岁。迁治南京体现的是他打算继续西进的决心,北面的曹操不可不防,西面的西蜀同样不能不防,不仅要防,而且要进一步图谋,要先西进,然后再迂回北上。当初孙策中箭身亡前,曾拉着弟弟孙权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若论打仗,冲锋陷阵弟不如兄,若论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兄不如弟。陈寿的《三国志》上是这么写的: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基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三国演义》上描述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多了一句话:

 

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这说明孙策临死前,对弟弟孙权还是有些不放心。孙策死时二十六岁,孙权打赤壁大战时,也是二十六岁。事实证明,吴主孙权要比他哥哥厉害得多,对于局势的判断,很有着自己的独到眼光。《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写小霸王孙策之死,读起来有些荒唐,完全是小说家的笔墨,关于碧眼儿孙权的一段描写,非常到位: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孙权字仲谋,活了七十一岁,十八岁即位,在位时间很长。他听从了谋臣张纮的遗言,在公元211年迁徙治所南京。这个迁治在操作上颇有些随意,有些心血来潮,而且还有很多后人的附会杜撰。事实上,当时的东吴迁治,基本上就是把指挥部临时挪个地方。为了打赤壁大战,东吴的治所从吴郡迁往镇江,现在,为了要继续西进,指挥部再往西走,就必须转移到了南京。事实上,孙权后来更看中的地方,还得往西,那就是武昌,不是武汉三镇的武昌,而是今天的鄂州。孙权甚至还看中过湖北的公安,这地方更往西,离荆州已经不远了。

公元211年,孙权把他的指挥部移到了南京。这次迁治的重大意义,就像种树一样,长成大树虽然是后来的事情,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南京这棵小树苗被孙权在无意中种下了。所以说是无意中种下,是孙权自己也没有想到,南京这个临时据点,这个临时的指挥部,一旦被确定下来,仿佛注入了魔法一样,从此就会变得无限神奇。从此,南京的历史开始了,从此,要想做出什么改变,要想继续挪一个窝,再也不像过去那么容易。南京这棵小树苗,在211年开始成活,它开始扎根,它的根须开始向下向深处进发,渐渐根深柢固,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长居六十年,笔耕四十载,叶兆言注定要写《南京传》

他是“南京城里最后一位文人士大夫”,南京*理想的文学代言人,被公认为书写南京*多,也是写得*好的当代作家。

“我写过很多与南京有关的文字,觉得自己不会再写,不可能再写。直到找到一个新的角度——通过南京这扇窗户把中国历史说一遍……没想到创作状态会那么好,有段时间,每天工作将近十个小时,结束时天旋地转,仿佛云里雾里。真是疯狂,作为一个写作者,一个上岁数的老同志,能够这样,实在太美妙。”

 

2、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城市历史

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见证了南京的兴衰荣辱。叶兆言以朝代为章,回溯两千年前秣陵的一株小树苗,如何走过三国烽火,六朝金粉,南唐挽歌,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在历史的洪流中淬炼成形。他以史学家的哲思、文学家的妙笔抖落尘埃,用时光深处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重述古都千年的繁华与破败,落寞与顽强。

 

3、《南京传》是中国历史的别传,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读懂南京,就是读懂中国历史

钟山虎踞,石头龙盘,南京自古有帝王气象,但烟雨秦淮从来不是虎狼之地。南京有一次次建都的热忱,也有一次次亡国的悲凉;有无数次城市保卫战,却没有一场以胜利告终;六次毁城,再崛地而起……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经历过这样的跌宕起伏,屈辱与荣光如此频繁地交替着,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南京这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沧桑,南京是一本*好的历史教科书,它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但它是历史的失意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京传》就是中国历史的别传,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书摘插图

秣陵的小树苗

 

南京的城市历史,应该从三国时代的东吴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城市的记录才算有点靠谱。在此之前,当然也会有文字记录,也会有各式各样考古发现,然而更多的还是一些传说。说起来好像寻根求源,好像来头也不算小,其实都是七零八碎的东拼西凑。六朝文物草连空,云淡云闲今古同,所谓更为遥远的考古发现,不过说说而已,有时候也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当不了真。

譬如南京汤山的古猿人,譬如以市区鼓楼岗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譬如被称为湖熟文化的秦淮河流域密集原始聚落。还有楚国在今天六合设置的棠邑,据考证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地方建置。吴王夫差在朝天宫一带修筑的冶城,越国灭吴后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的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建了金陵邑,金陵之名便源于此。这些记载说起来都似乎言之有理,无一不显得太空洞,都太像传说,像虚无缥缈的九州禹迹一样,你说有就有,说没有也不碍什么事,反正是让人看不见摸不着。

很显然,要描述南京历史,要展现南京文化,要给这个悠久的城市竖碑立传,最合适的方法,最恰当的形容,就是应该从三国开始。从三国的东吴开始说起,早一点或晚一点,或许都不太合适。换句话说,南京的城市历史,与东吴的孙权有着非常重要关系。有时候,历史就是英雄创造,唯心史观也好,唯物史观也罢,反正这位叫孙权的好汉横空出世,与南京关系非同寻常,他的想法决定了南京命运,他的个人意志促使了这个城市诞生。中国人有句俗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水浒里教唆了太多反叛,小孩子看了会生不安分之心,会忍不住捣乱。老不看三国,在《三国演义》故事中,隐含着太多政治,有太多心机,明白了《三国演义》,基本上也就无师自通地学会玩政治,就懂得了险恶的权术。

三国时期很像中国历史上的战国,七雄秦楚韩魏燕赵齐,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往好里说希望国家统一,往不好里说,就是谁都野心勃勃地想吞并天下。对于老百姓来说,身处在这样的时代,注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七雄或者三国,都是天下大乱,都是老百姓遭殃。都是你打我,我打他,他又打你,一场战争接着一场战争。不管怎么说,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多少是件好事,起码老百姓感到安生了。然而秦始皇刚死,天下又开始混乱,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陈胜吴广不足为训,最后能够站出来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和刘邦。好在楚汉相争的混乱局面很快结束,秦汉从此并称,暴秦一结束,汉继承了大统,中国又一次统一。然后是西汉和东汉,到东汉末年,天下又再次大乱,然后呢,然后便是我们正在说的三国。

为什么叙说南京这个城市,最好是从三国开始,因为在三国之前,这个城市真的没什么太大名气,它实在是太不起眼。在三国之前,以江苏境内的城市为例,南京没有苏州的名气大,更不如徐州,比它历史悠久的城市,掰手指数数可以有一串。在三国之前,南京甚至都不应该称之为城市,虽然它已经有了一连串的地名,譬如冶城,譬如越城,譬如金陵邑,又譬如秦汉时期的秣陵。然而规模都太小,更像是一些村庄,称之为一个城市十分勉强。真相其实很简单,如果不是三国的东吴在此定都,如果不是孙权在此做了皇帝,南京显然不可能有后来的历史。

南京这个城市就是在三国时期发展起来,说它诞生于三国,不仅没什么大错,而且可以给人比较直观的印象,毕竟男孩子们玩的一款最流行游戏就叫三国。功盖三分国,遗恨失吞吴,三国的故事老百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家多少都会知道一些。譬如《三国演义》第一次写到南京,是在第十五回,回目是“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这时候,还没有孙权的什么事,出场露脸的是他哥哥小霸王孙策,也就是回目上的“孙伯符”。这时候,三国还不是三国,还处在群雄纷争时代,曹操还没有完全成气候,还在与吕布激战。刘备还在四处挂单,孙权还是小弟弟,他哥哥孙策刚与自己同岁的周瑜结盟。

 

孙策还兵复攻秣陵,亲到城壕边,招谕薛礼投降。城上暗放一冷箭,正中孙策左腿,翻身落马,众将急救起,还营拔箭,以金疮药傅之。策令军中诈称主将中箭身死。军中举哀。拔寨齐起。葬礼听知孙策已死,连夜起城内之军,与骁将张英、陈横杀出城来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孙策当先出马,高声大叫曰:“孙郎在此!”众军皆惊,尽弃枪习,拜于地下。策令休杀一人。张英拨马回走,被陈武一枪刺死。陈横被蒋钦一箭射死。薛礼死于乱军中。策入秣陵,安辑居民;移兵至泾县来捉太史慈。

 

这时候的南京还叫秣陵,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城,很不起眼。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一个郡又有很多县。秦朝所置的秣陵,还有江乘和丹杨,这三个县的县治都在今天南京地区。秣陵管辖的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在横山以北,茅山以西,这一片区域最初隶属鄣郡,后来又一度改属会稽郡。小霸王孙策拿下秣陵,立刻移兵到泾县,说明他心目中根本没觉得南京有多重要。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秣陵只是孙策拿下的无数地盘之一。

如果继续以《三国演义》这块敲门砖来叙说南京,我们会发现,在三国鼎立之前,南京这个微不足道的区域,基本上不入群雄法眼。不只是南京,整个长江以南,都不是显得很重要。孙策和孙权兄弟的家业来自父亲孙坚,他们是江南吴郡富春人,一开始打天下,却都是在北方发展,都是带着自己的子弟兵去北方作战。吴郡富春只是孙氏的龙兴之地,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镇江,拉开了向西部发展的序幕,当时的镇江还叫京口。所谓“迁徙治所”,就是把办公地点从苏州一带移到镇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根据唐人许嵩的《建康实录》记载,目的就是为了要与曹操打一大仗。

这一仗就是著名的赤壁大战,这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气势汹汹地准备南下,打算统一全中国。这时候,处于劣势的孙权和刘备联手,在赤壁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本来要打赤壁大战,与南京没有一点关系。与镇江也没有太大关系,这时候,镇江虽然是吴国的治所,吴国的军队并不在此,决战地点不在此,它的总指挥官孙权也不在此。打了赤壁大战,情况完全不一样。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的格局,这一仗打完,三国开始鼎足,镇江也正式成为东吴的中心。或者换句话说,镇江成了东吴的福地,因为孙权在将治所迁到此地的当年,便打了一场决定自己命运的大胜仗,东吴从此有了建国基础。

镇江距南京只有六十公里,有山有水,有江有河,与南京相比,进可攻退可守,地势优点完全不比南京差。自从东吴定都南京,也就是定都金陵,虎踞龙盘这样的夸张形容,多少年来就没有过离开过。平心而论,在长江中下游,沿江流域类似这样的地形数不胜数,然而东吴偏偏是在最后,选定了南京。从吴郡搬到京口,不过经历了短短三年时间,也就是赤壁大战之后的第三年,孙权又一次迁徙了治所,这一次是把他的指挥部继续西移,移到了秣陵,并为秣陵改了一个名字,移到了南京的石头城下。关于这次迁治,《三国演义》中是这么描述的:

 

却说孙夫人回吴,具说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人报长史张纮辞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书上呈。权拆视之,书中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孙权览书大哭,谓众官曰:“张子纲劝吾迁居秣陵,吾如何不从!”即命迁治建业,筑石头城。

 

至此古城南京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建业”,非常励志的两个字。打赤壁大战时,孙权只有二十六岁,决定迁治南京,也还没到三十岁。迁治南京体现的是他打算继续西进的决心,北面的曹操不可不防,西面的西蜀同样不能不防,不仅要防,而且要进一步图谋,要先西进,然后再迂回北上。当初孙策中箭身亡前,曾拉着弟弟孙权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若论打仗,冲锋陷阵弟不如兄,若论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兄不如弟。陈寿的《三国志》上是这么写的: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基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三国演义》上描述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多了一句话:

 

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这说明孙策临死前,对弟弟孙权还是有些不放心。孙策死时二十六岁,孙权打赤壁大战时,也是二十六岁。事实证明,吴主孙权要比他哥哥厉害得多,对于局势的判断,很有着自己的独到眼光。《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写小霸王孙策之死,读起来有些荒唐,完全是小说家的笔墨,关于碧眼儿孙权的一段描写,非常到位: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孙权字仲谋,活了七十一岁,十八岁即位,在位时间很长。他听从了谋臣张纮的遗言,在公元211年迁徙治所南京。这个迁治在操作上颇有些随意,有些心血来潮,而且还有很多后人的附会杜撰。事实上,当时的东吴迁治,基本上就是把指挥部临时挪个地方。为了打赤壁大战,东吴的治所从吴郡迁往镇江,现在,为了要继续西进,指挥部再往西走,就必须转移到了南京。事实上,孙权后来更看中的地方,还得往西,那就是武昌,不是武汉三镇的武昌,而是今天的鄂州。孙权甚至还看中过湖北的公安,这地方更往西,离荆州已经不远了。

公元211年,孙权把他的指挥部移到了南京。这次迁治的重大意义,就像种树一样,长成大树虽然是后来的事情,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南京这棵小树苗被孙权在无意中种下了。所以说是无意中种下,是孙权自己也没有想到,南京这个临时据点,这个临时的指挥部,一旦被确定下来,仿佛注入了魔法一样,从此就会变得无限神奇。从此,南京的历史开始了,从此,要想做出什么改变,要想继续挪一个窝,再也不像过去那么容易。南京这棵小树苗,在211年开始成活,它开始扎根,它的根须开始向下向深处进发,渐渐根深柢固,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前言

【叶兆言关于《南京传》的话】

 

写《南京传》的初衷

我觉得为一个城市立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光写南京的历史,我并没有太大兴趣。我特别想写一写中国历史,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只有两个城市特别适合讲中国的历史,一个是北京,它是中国的中心,特别适合于叙述大一统江山的历史。还有一个城市就是南京,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华文明核心的一个“备胎”。而西安、洛阳,可能更适合讲汉唐这种断代的历史。

南京这个城市和中国的历史形成了一种反差——当中原王朝很不幸的时候,需要一个地方能躲避的时候,南京就是一个选择。当中原王朝很稳定的时候,这个地方就要被警惕,那么它就会千方百计地打压南京。所以说,南京这个城市无论兴盛还是衰落,都是可以很好地来说中国历史的。我们说金陵王气,这种王气都是从“备胎”的角度来谈的,北方不行了,西晋不行了,逃到南京来,成为东晋。

 

写《南京传》带来的新挑战

我写过很多南京的书,如果没有不一样,我根本不会去写,如果不能从南京来叙述中国的历史,那我觉得就没有意思。所以我这次写的角度,跟我以往写南京的什么地理、风物、历史,完全不一样,我这次不玩这个,我这次就是从各个不同时期的南京来看中国。

比如我写唐朝时的南京,很重要一个点就是李白,李白他就是一个书呆子,他瞎说八道,居然在他的传记中说他是南京人,这完全是胡扯,谁都知道他不是南京人。同时他又千方百计要把唐朝的都城迁到南京来,这充分体现了一个诗人的浪漫。其实隋唐执政者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要防止南京这个地方的金陵王气,隋朝统一后,隋文帝杨坚把南京这个城市毁了,就是要扼住它的王气。唐玄宗时期各地都有军阀,他突然发现最危险的恰恰不是南京了,最危险的是河北、山东、河南……这就涉及到了整个唐朝的政治格局。南京不仅仅是一个叙事空间了,我其实在写一本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我是从南京这个窗口来看中国。就是因为它全新,它和以往完全不一样,我就有写作热情,我也愿意写。


书籍介绍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多(139+)
  • 一星好评(580+)
  • 四星好评(207+)
  • 书籍完整(253+)
  • 字体合适(652+)
  • 排版满分(647+)
  • 下载快(400+)
  • 体验还行(324+)
  • 无缺页(163+)

下载评价

  • 网友 濮***彤: ( 2025-01-14 10:07:48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菱***兰: ( 2025-01-08 22:15:59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国***芳: ( 2024-12-30 06:22:35 )

    五星好评

  • 网友 隗***杉: ( 2025-01-19 00:51:1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孔***旋: ( 2025-01-11 17:59:37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仰***兰: ( 2024-12-21 05:26:49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孙***夏: ( 2025-01-12 08:58:28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屠***好: ( 2025-01-11 21:02:45 )

    还行吧。

  • 网友 石***致: ( 2025-01-15 09:58:14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田***珊: ( 2025-01-15 13:15:1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后***之: ( 2024-12-28 23:34:39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薛***玉: ( 2025-01-09 12:00:09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敖***菡: ( 2024-12-31 17:37:23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冯***丽: ( 2025-01-09 19:09:48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宓***莉: ( 2025-01-11 14:06:5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马***偲: ( 2025-01-05 11:50:40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