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治疗计划与干预方法(第二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万千心理·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治疗计划与干预方法(第二版)精美图片
》万千心理·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治疗计划与干预方法(第二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万千心理·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治疗计划与干预方法(第二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199985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2
  • 页数:520
  • 价格:52.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大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3:46:01

寄语:

一本关于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宝典。


内容简介:

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认知和行为取向培训的心理治疗师来说,本书可以作为一本*的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治疗的案头参考指导手册,同时本书也为接受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表。对于接受过其他治疗理论取向培训的治疗师而言,本书可以作为学习多种短程心理治疗的入门指导。对于初学者而言,本书是学习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有用的入门指导材料。


书籍目录:

第 1 章 管理式医疗环境中的治疗

 治疗获得批准:一般标准

 初始治疗报告

 增加治疗次数的请求

 电话申请批准

 延长治疗的申请

 每次治疗记录

 

第二章 抑郁症

 描述与诊断

 认知行为对抑郁症的理解

 人际和社会行为学取向

 抑郁症治疗结果研究

 评估与治疗建议

 治疗中的疑难问题与处理方法

 抑郁症详细治疗计划

 治疗案例

 

第三章 惊恐障碍与场所恐惧症

 描述与诊断

 认知行为对惊恐障碍和场所恐惧症的理解

 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惧症治疗结果研究

 评估与治疗建议

 治疗中的疑难问题与处理方法

 惊恐障碍详细治疗计划

 治疗案例

 

第四章 广泛性焦虑障碍

 描述与诊断

 认知行为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理解

 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结果研究

 评估与治疗建议

 治疗中的疑难问题与处理方法

 广泛性焦虑障碍详细治疗计划

 治疗案例

 

第五章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

 描述与诊断

 认知行为对社交焦虑障碍的理解

 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结果研究

 评估与治疗建议

 治疗中的疑难问题与处理方法

    社交焦虑障碍详细治疗计划

 治疗案例

 

第六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描述和诊断

 认知行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解

 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效果研究

 评估和治疗建议

 治疗中的疑难问题与处理方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详细治疗计划

 治疗案例

 

第七章 特定恐惧症

 描述与诊断

 认知行为对特定恐惧症的理解

 特定恐惧症治疗结果研究

 评估与治疗建议

 治疗中的疑难问题与处理方法

 特定恐惧症详细治疗计划

 治疗案例

 

第八章 强迫障碍

 描述与诊断

 认知行为对强迫障碍的理解

 强迫障碍治疗结果研究

 评估与治疗建议

 治疗中的疑难问题与处理方法

 强迫障碍详细治疗计划

 治疗案例

 

第九章 行为技术

 自信训练

 行为激活(奖励计划和活动安排)

 沟通技能训练

 转移注意

 暴露

 等级任务设置

 正念

 示范与模仿

 问题解决

 循环呼吸

 放松技术

 自我奖赏

 社交技能训练

 形象化技术

 

第十章 认知概念和技术

 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介绍

 认知歪曲的三个水平

 识别和挑战认知歪曲

 挑战具体歪曲性自动想法举例

 检查适应不良性假设

 检查功能失调性图式内容

 自我指导和自我克制

 案例概念化

 结论

 

附录A 行为技术总结

附录B 认知技术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Robert.L.Leahy  博士

美国认知治疗协会主席,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心理学教授。曾出版过多本认知治疗类书籍,是“AaronT.Beck认知治疗杰出贡献奖”的获奖人。

 

StephenJ.F.Holland  博士

美国华盛顿地区首都认知治疗协会主席,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应用及专业心理学学院。认知治疗研究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被《华盛顿人》杂志评为华盛顿地区*的治疗师之一。

 

LataK.McGinn  博士

国际认知心理治疗协会的现任主席,就职于美国叶史瓦大学的Ferkauf心理学研究生院和AlbertEinstein医学院。认知治疗研究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出版过多部有关焦虑和抑郁障碍及认知行为治疗的书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二章  抑郁症

 

描述与诊断

 

抑郁症是所有精神障碍中破坏性的一种精神疾病。无论是美国还是全球,在15—44岁年龄段人群中,抑郁症是引起残疾的位原因(Kessler,Chiu,Demler,&Walters,2005;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4)。在一个人终生所有可能罹患的疾病中,从导致残疾的角度来看,超过抑郁症的只有新生儿疾病、下呼吸道感染、缺血性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HIV/AIDS、腹泻(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4)。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部分在于抑郁症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程特点。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有76%的中度抑郁症和61%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从未得到治疗(Pratt&Brody,2008)。

另外,80%的抑郁症患者日常功能受损,尤其是工作能力受损严重。他们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周损失5.6小时(Pratt&Brody,2008;Stewart,Ricci,Chee,Hahn,&Morganstein,2003)。在美国,抑郁症导致每年的总花费是830亿美元(Greenberg等,2003)。丧失工作能力的原因有一半是由于抑郁导致的无法上班和短期残疾(Kessler等,1999)。在任何一个30天中,罹患抑郁症工人的短期残疾天数是没有抑郁症工人的1.5~3.2倍(Druss,Schlesinger,&Allen,2001)。有抑郁症状的人比其他病人请病假的概率多2.17倍(Adler等,2006;Greener&Guest,2007)。即使上班,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也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低、难以使工作有条理而受到明显影响。因此毫不意外的是,有抑郁症的雇员比没有抑郁症的雇员被解雇的风险要高7倍(Lerner等,2004)。而且,不能上班和工作表现差直接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抑郁程度越重,工作效率越低。在对抑郁症患者雇员的研究中,因为不能上班而带来的工作损失与是否服用抗抑郁药物直接相关,服用抗抑郁药物者因为不能上班导致的工作损失比不服药者要少20%(Birnbaum等,2010;Dewa,Hoch,Lin,Paterson,&Goering,2003)。

在一个大样本研究中,研究者对被试从儿童期开始随访了40年,目的是了解疾病和心理问题对被试整个生命历程的影响(Smith&Smith,2010)。在既往罹患过抑郁症的儿童或成人中,他们的收入更低,受教育水平更低,每年工作的时间更少。事实上,他们的心理问题导致每年少工作7周,收入减少20%,整个家庭在其一生中收入减少30万美元(Smith&Smith,2010)。罹患抑郁症的人们受教育时间平均要少0.6年,结婚的概率少11%,到50岁时平均每年减少收入1.04万美元(Smith&Smith,2010)。事实上,由于抑郁症所导致的终生收入减少了35%。抑郁症人群终生的额外支出费用达到2.1万亿美元(Smith&Smith,2010)。

在本章中,我们把重性抑郁障碍的特征单独列出来,并详细描述了针对其成套的心理治疗方法(工具箱)。尽管抑郁症对一些人而言具有毁灭性,但是它也是可以被有效治疗的。联合治疗,改变药物种类,增加认知行为治疗等,都可以明显增加康复的程度。关于双相障碍的治疗,我们推荐读者阅读其他的书籍(Basco,2000;Miklowitz,2008;Newman,Leahy,Beck,Reilly-Harrington,&Gyulai,2002)。尽管用于单相抑郁的治疗方法也对双相抑郁有效果(Miklowitz等,2007),但对双相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还应包括使用情感稳定剂,以及帮助患者及其家人了解和适应双相障碍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特征。

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的鉴别诊断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轻躁狂和躁狂患者常常伴随夸大、性冲动增强、易冒险等特点,这些问题会阻碍患者本人来就诊和请求他人的帮助。事实上,双相障碍患者常常在其处于抑郁状态时来就诊(或者是混合状态,例如容易发脾气和感到抑郁),并因此常常会使医生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这就是为什么在临床上所有因为抑郁而就诊的人都应该评估是否有过轻躁狂或者躁狂病史。要想获得这样的信息,我们常常需要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支持,他们可能成为患者既往行为的见证人,而且比患者本人更能提供真实信息。我们在这里只是做了一个简短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记住治疗这些障碍时有许多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在本章接下来的描述中,我们主要谈论单相抑郁及其心理治疗。

症状

 

罹患重性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MDD)的人来就诊的时候可能正处于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重要的两个症状就是情绪低落或沮丧,愉快感缺乏或对大部分活动的兴趣减退。其他症状还包括失眠或睡眠过多,明显的体重减轻或者增加,罪恶感或无价值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或者精神运动性迟滞,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患者必须体验到以上至少五个症状,其中必须包括下面两个症状中的至少一个:情绪低落,愉快感缺乏或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这些症状应该出现在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而且已经持续了两周,患者的社会功能因此受到损害,例如难以进行工作,维持关系困难,或者日常生活受到不利影响。当然,这次抑郁发作也不是由躯体疾病或者物质滥用(如酒精、药品)所导致。

要诊断为抑郁症,除了满足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外,还需要符合几条排除标准,即从来没有躁狂、轻躁狂发作史,或混合发作史,抑郁症状也不能由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解释。一旦抑郁症的标准确定,就可以根据临床状态和病程进行分类了。关于诊断重性抑郁障碍(MDD)更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考《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TR(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

 

患病率及生命过程

 

重性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大约为16.9%(Kessler等,2003)。一项持续12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任意一年的患病率是4%~5%,而在整个12年里,女性患病率是24.2%,男性患病率是14.2%,这是以前估计的两倍(Patten,2009)。对很多人而言,重性抑郁障碍可能具有一个慢性的素质性特质:既往有过一次抑郁发作的个体中,80%的个体还会再次发作,他们一生中平均会有七次抑郁性发作(Kessler等,2003)。

人际关系冲突也是重性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经历着婚姻冲突的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增加25倍(Hammen,2004;Weissman,1987)。另外,约有8%~12%的女性有可能会经历产后抑郁的困扰(Heneghan,Silver,Bauman,&Stein,2000)。重性抑郁障碍多见于18~44岁年龄段人群,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风险。在为期6个月的时间里,50%的儿童和20%的成人报告有过部分抑郁症状(Kessler,Avenevoli,&RiesMerikangas,200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个体更容易罹患重性抑郁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如物质滥用。

关于重性抑郁障碍,女性的终身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女性患者中自sha未遂的比例比男性要高,而自杀的比例男性更高一些,其中一个原因是男性多采用致命性的自杀手段(如枪、上吊,而女性多是过量服药、割腕)。分居者、离异者、近期守寡者的自杀风险要高一些,而单身及已婚者自杀风险低一些。独居者、城市居住者要比同居者、农村居住者的自杀风险高。家族史中有人自杀、酗酒、罹患抑郁症或者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自杀风险更高。既往有过自我伤害,与社会联系更少,认为自己是他人负担的个体自杀风险更高一些(Joiner,VanOrden,Witte,&Rudd,2009)。

 

遗传学/生物学因素

 

抑郁症的遗传估计率在37%~66%,早期发病的抑郁症遗传度更高(Sullivan,Neale,&Kendler,2000)。同卵双生子重性抑郁障碍的同病率是50%,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是35%(Kaeler,Moul,&Farmer,1995)。Kendler,Neale,Kessler,Heath,andEaves(1992)估计重性抑郁障碍的遗传度是39%,这提示了一些生物学因素是容易罹患抑郁症的体质性因素,而其他因素(如生活事件、发育史、应对技能)的作用更加突出。早发性抑郁症与抑郁症家族史阳性有关,提示遗传因素在早发抑郁症中起作用(Nierenberg等,2007)。遗传因素与社会化过程可能发生交互作用,因此有遗传风险的人如果在儿童期遭遇到应激性生活事件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症。这种交互作用支持抑郁症的应激—素质模型(Kendler,Kessler等,1995;Kendler,Walters等,1995)。

 

社会化

 

抑郁症在有父母离异、分居或童年期有父母去世的既往史个体中更常见(Blatt&Homann,1992)。尽管失去父亲或母亲使得个体以后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但处理这种丧失的方式可能更重要。在父亲或母亲丧失之后,个体获得温暖、照顾和关心的减少与发生抑郁风险增加相关(Harris,Brown,&Bifulco,1986)。性虐待或任何形式的虐待经历都与发生抑郁的危险增加有关(Bifulco,Brown,&Adler,1991;Ingram,2003)。

有证据显示父母的认知方式(负性归因)、负性反向推理以及情感虐待共同增加了个体以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所有这些因素在生活事件导致抑郁症发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Alloy等,2004;Alloy,Abramson,Smith,Gibb,&Neeren,2006;Gibb,Abramson,&Alloy,2004;Gibb等,2001;Panzarella,Alloy,&Whitehouse,2006)。特别要注意的是,个体的社会化经验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模式,而认知模式会增加个体对抑郁症的易感性。

 

共病

 

重性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率很高,包括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物质滥用。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婚姻冲突(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是抑郁症的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事实上,一些专业人士经常会建议夫妻关系不和的抑郁症患者可以考虑接受婚姻治疗(Beach,Dreifuss,Franklin,Kamen,&Gabriel,2008)。躯体疾病,特别是在老年阶段,与抑郁相关性很大。而那些持续存在抑郁症状,或者曾经有过重性抑郁发作的个体,在老年期更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症(AD)、中风,HIV疾病的预后更差(Andersen,Lolk,Kragh-Sorensen,Petersen,&Green,2005;Bos等,2008;Leserman,2003)。那些有抑郁症的老人去世得更早(Janzing,Bouwens,Teunisse,Vant’Hof,&Zitman,1999)。几种躯体疾病也和抑郁有关,包括药物(使用了固醇类激素、安非他命、可卡因、酒精或镇静类药物戒断),感染性疾病(麻痹性痴呆、流感、肝炎、AIDS),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帕金森氏病、头部外伤、脑血管疾病)(更详细内容见Akiskal,1995)。另外,重性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高度相关,尽管只有在抑郁症状完全缓解后才能确定是否存在人格障碍的问题。

 

鉴别诊断

 

除了重性抑郁障碍之外,在DSM分类里还有几种相关精神障碍。恶劣心境是一种轻度的抑郁障碍,其症状持续两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重性抑郁障碍也可能叠加在恶劣心境上面,因此这种情况曾经有被称为“双重抑郁”的诊断。双相Ⅰ型障碍是指既往至少出现过一次躁狂发作,通常出现过一次或者多次抑郁发作(既往出现或当前处于躁狂发作是诊断双相I型障碍的条件。躁狂发作的表现包括夸大、睡眠需要减少、说话滔滔不绝、观念奔逸、注意力容易转移、易激惹、目标指向的活动增加或者精神运动性激越、过分卷入愉快或者冒险性行为)。双相障碍Ⅱ型与双相Ⅰ型障碍类似,不同之处是诊断标准要求既往或者现在是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一种比较轻的形式)。后,循环型心境障碍是由频繁的(通常不严重)轻躁狂和抑郁发作构成。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的终身患病率是4.4%(Kessler,Berglund等,2005)。 

……



原文赏析:

更加强调价值取向(例如做一个好妈妈、好爸爸),这会导致个体开始一个困难的或者是不偷快的行为。Hayes等人的接受和承诺疗法(ACT)强调对“被强加”情境的接受,对“创造性的绝望”的认识(例如,以前为感到好一点的努力失败了),反应的灵活性,对环境的依赖,改变的意愿。另外,ACT强调不能选择回避或者逃避不愉快的情绪,而强调忍受不愉快的感觉。与Ferster(1973)等人首次强调情境、偶然性、回避和活动类似,ACT特别重视和欣赏“过一种值得活着的生活”的角色,并把其作为动机激发治疗的重要部分。


基于冥想的认知行为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简称为MBCT)已经被提出作为减少抑郁症复发风险的有效治疗——即作为预防抑郁症复发的治疗手段(Segal, Williams, & Teasdale, 2002)。那些容易复发的个体,他们的自传体式记忆常常是过分概括的,对事件的回忆常常是模糊的。而且这些个体更容易出现思维反刍,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过(Nolen-Hoeksema, 2000)。“冥想”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把注意力以一种非评判的方式集中到现在,放弃控制,反复体验让每一个时刻自然流逝的感觉。研究发现MBCT对反复作三次以上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DD)可以有效减少抑郁症的复发,但尚未发现对发作次数较少的抑郁症患者有效(Teasdale等, 2000 )。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翻译团队阵容强大,译者都是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他们分别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赵丞智、杭州市第七医院精神科医师谭宗林、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医师乔慧芬、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医师黄建军、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崔界峰、深圳康宁医院精神科医师位照国。

2.实用性非常强,书中把认知和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做成各种工具表,这有利于治疗师在临床上直接教会来访者使用这些技术。同时治疗师也可以直接复印这些工具表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这本著作由极富心理治疗经验的临床医师和学者编写而成。该书自版起就满足了一大批读者的强烈需求,填补了这一领域长久以来的空白。这次再版,不仅在内容上有所更新,而且为治疗大部分常见的焦虑和心境障碍提供了实操建议和具体指导,而这些建议和指导全部是基于实证支持的认知行为治疗策略。”

——StefanG.Hofmann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系

 

“对于各个经验水平的临床工作者来说,本书都很实用。本书为想要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策略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图表和工具,并辅以丰富的案例来说明这些技术是如何操作的。此外,作者还给出了精彩的指导,帮助治疗师定位和处理认知行为治疗(CBT)在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难点和阻碍。”

——SheriL.Johnson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

 

“一本文笔流畅、简单明了、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身的好书,它对心理治疗的受训者和执业者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书中囊括了应用认知行为治疗策略来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的重要前沿资料。适用于临床的各种治疗工具在本书中都以非常实用性和人性化的方式得以呈现。”

——JamesE.Mitchell博士美国北达科他州药物与健康科学院

 

“真是*佳的资源!……除了是临床医师的读物,本书也值得作为硕士及博士学位CBT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加以推荐。”

——DavidDia博士美国田纳西大学社工学院


前言

译者序

 

这是一本实证支持心理治疗技术的宝典。

这是一本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全书。

这是一本心理治疗师案头工具书。

这还是一本凝注着几位热爱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师心血的图书。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历经一年,对这本早已倾心的书仔细琢磨、反复品味、斟酌词句,今天终于翻译完稿了。作为一名资深的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笔者郑重地向各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以及喜欢心理治疗的人士推荐这本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宝典。抑郁和焦虑以及抑郁和焦虑障碍是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精神问题,无论是精神科医师还是心理治疗师,他们的日常工作几乎总是在为感受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患者提供服务,所以翻译这本专业书籍十分及时和有必要。

有意思的是,像非常有结构的认知行为治疗那样,本书内容的编排也是非常结构化的。各种抑郁和焦虑障碍的症状描述、诊断,认知行为取向的理解模型,疗效的实证研究结果,评估和治疗方案建议,心理治疗中的难题和解决方法,非常详细的心理治疗计划、案例咨询和治疗举例以及认知治疗技术和行为治疗技术总结,这些内容被作者描述得极为详细和清晰。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把认知和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做成各种工具表,这有利于学员利用表格理解和学习这些技术,更有利于治疗师在临床上教会患者使用这些技术。治疗师可以直接复印这些工具表在自己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使用。

认知行为治疗是被实证支持对焦虑和抑郁障碍有治疗效果的短程心理治疗之一,它的特点是治疗时间短(8~22次),注重于问题解决、总费用少,但是要想熟练掌握和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至少不比其他学派的治疗技术(比如精神分析技术)更容易学习。本书的作者都是私人开业的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者和老师,他们懂得心理治疗的学习者和心理治疗开业者的需求,在本书中针对每种心理障碍描述了详细和全面的文献研究结果、治疗策略的基本原理、治疗计划示范、治疗过程示范,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翻译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整个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策略的复习过程,也是对新的技术和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是全部翻译者的同感。

本书的六位译者都是热爱并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师,他们分别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赵丞智(导论、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章和附录的译者),杭州市第七医院精神科医师谭宗林(第二章的译者),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医师乔慧芬(第三章的译者),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医师黄建军(第五章的译者),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崔建峰(第七章的译者),深圳康宁医院精神科医师位照国(第八章和第九章的译者)。这几位译者是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和国际认知治疗协会联合举办的“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师与督导师五年连续培训项目(2006—2011)”的同学。这个项目是由当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费立鹏与国际认知治疗协会主席——也就是本书的作者——Robert L.Leahy共同创建的;项目的师资一开始由Robert L.Leahy负责组织,之后改为国际认知治疗协会辩证行为治疗学组的组长Lisa

A.Napolitano负责,项目的老师都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临床心理治疗师。此项目为中国培养了十几名认知行为治疗师和督导师,他们现分布于全国十几家精神卫生机构,从事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为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当年学习认知行为治疗的时候,本书的版是项目的教材,那时候几个同学就想翻译,但由于工作太忙以及对认知行为治疗理解的浅薄,对这件事情确实有心无力。在2013年笔者看到本书第二版时,又想到要翻译,于是与几个同学一拍即合。因为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共同的理想,他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将会给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带来惊喜和帮助。

本书后成稿由赵丞智统一技术词语的名称和语言风格,同时每一章也尽可能保留了译者的行文风格。为了提高本书的翻译质量,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安定医院的李占江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阅,在此我代表所有译者再次对李占江教授表示感谢。李占江教授的团队近几年在中国的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和教学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虽然这几年我们一直都在临床上使用心理治疗,同时也在教授心理治疗,但是对心理治疗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加上国内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术语的翻译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本书在一些特定词汇的翻译上可能存在不足,希望各位同道对我们的翻译提出批评和建议,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切磋讨论。

 

赵丞智

2014年3月25日于北京回龙观

 


书籍介绍

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认知和行为取向培训的心理治疗师来说,本书可以作为一本最新的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治疗的案头参考指导手册,同时本书也为接受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表。对于接受过其他治疗理论取向培训的治疗师而言,本书可以作为学习多种短程心理治疗的入门指导。对于初学者而言,本书是学习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最有用的入门指导材料。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114+)
  • 图书多(237+)
  • 无漏页(307+)
  • 值得下载(420+)
  • 无广告(278+)
  • 体验还行(482+)
  • epub(650+)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 2024-12-30 07:29:49 )

    好棒good

  • 网友 寇***音: ( 2024-12-28 11:50:17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师***怀: ( 2024-12-30 04:17:5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常***翠: ( 2025-01-11 19:18:46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居***南: ( 2025-01-18 12:59:52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屠***好: ( 2025-01-19 12:26:01 )

    还行吧。

  • 网友 车***波: ( 2025-01-19 08:10:09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辛***玮: ( 2025-01-13 13:33:4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敖***菡: ( 2024-12-27 23:43:52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