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之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之道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认知行为治疗(CBT)具有简单、直观、清晰的特质,在业内人士看来是绝佳的心理疗法。它包含一系列基本思路(认知对情绪和行为有深层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精神疾病的持续)一致的干预方式。本书为读者介绍了目前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描述了该领域的*进展,包括注意力训练策略、接纳技术、针对具体障碍的情绪调节技巧,亦即慈心禅和正念冥想,等等。
本书概述了不同的技巧,从行为激活程序到元认知策略,实践证明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缓解特定精神障碍。作者还进一步介绍了很多*的和针对某种精神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章节架构富于逻辑性和连续性,清晰实用的案例贯穿着全书的始终。本书作为对当代认知行为治疗的学术性综述,对受训治疗师或寻求一站式、*治疗指引的资深治疗师来说,都是很有效的实用指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基础理论
第二章 提升思维力量
第三章 直面恐怖症
第四章 与惊恐障碍及场所恐怖症战斗
第五章 战胜社交焦虑障碍
第六章 治疗强迫症
第七章 打败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担忧
第八章 应对抑郁
第九章 克服酒精问题
第十章 解决性问题
第十一章 控制疼痛
第十二章 掌控睡眠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斯蒂芬 G. 霍夫曼博士(Stefan. G. Hofmann, Ph.D.),波士顿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也是该校心理治疗及情绪研究实验室(www.bostonanxiety.org)主任,认知治疗学会委员会成员,制订DSM-V(《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时的外部顾问之一,曾发表超过200篇经过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章和书籍章节,已出版多部著作。霍夫曼博士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疗效研究,并因此获得许多奖项。除了在全球各地讲授认知行为治疗之外,他还是注册心理咨询师,拥有自己的私人诊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乔
乔是一名45岁的汽车销售员,他和妻子玛丽住在波士顿的郊外,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12岁。乔三个月前下岗了,在此之前,他家的经济状况良好。玛丽一直在一位牙科医生那里做兼职接待员,一旦她的丈夫失去工作,她便可以转为全职。至少从目前来看,靠着玛丽的收入,一家人是可以维持生计的。自从下岗之后,乔一直呆在家里。早上他负责送两个孩子上学,但是到家后就又回到床上待到下午一两点。他通常会一边看电视一边等妻子和孩子回家,有时甚至连电视都懒得看。他认为自己很没用,这样下去以后肯定也找不到工作了。玛丽非常关心乔。尽管由于乔的无精打采,两人时常在家务和做饭的问题上产生冲突,但玛丽还是会尽一切可能让乔感觉好受一点儿。虽然有时对于玛丽来说,由于乔丢了工作使她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乔陷入了抑郁的状态。他常与自己的心境、动机以及能量做抗争。但此时,他的这种抑郁状态却比往常严重许多。显然,是下岗这件事触发了乔抑郁症的发病。每个人在下岗后都会有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但是对乔而言,这种悲伤的情绪水平和持续时间已经明显超过了正常范围。而且这也不是乔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了,在他们的小儿子出生后不久,乔就曾经历过一段持续了几乎一年时间的抑郁症。除了他们小儿子出生这件事以外,那段时间里并没有明显的使其发病的扳机事件。最严重的时候,乔甚至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他并未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为了治疗抑郁症,他尝试过很多药物,但是都没有用,而且这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令他很难受。玛丽最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介绍谈话疗法的文章,这种疗法叫做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她得知这个消息非常兴奋,认为应该让乔尝试一下。于是,那天一回到家,玛丽便让乔看这篇文章,但乔认为这种疗法对他不会有作用。两人对此事做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玛丽说服了乔,乔承诺他会去尝试这种疗法。于是,玛丽为乔预约了一位在波士顿的心理学家,这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认知行为疗法领域的专家。乔在治疗后康复了,这并非是特例。他接受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高效、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都有效,包括抑郁、焦虑障碍、酒精依赖、疼痛以及睡眠问题等。针对这些常见的心理障碍,CBT技术使用的策略和技巧将会在下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在本章当中,我们将首先回顾一下提出这些具体治疗策略所基于的基本原则。
创始人
亚伦贝克(Aaron T. Beck)和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各自独立研究并发展出此种疗法,也就是后来被广泛知晓的CBT。贝克从前接受的是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训练,随后渐渐对这种缺少实证研究支持的疗法感到不满意。在与自己的抑郁病人接触时,贝克发现他们会报告一系列消极的想法,而这些想法的出现通常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贝克把这些想法称为自动式思维(automatic thoughts)。这些想法的出现基于的是个体最基本的核心信念——图式(schemas or schemata),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对这个世界以及对未来的看法。这些图式决定了个体如何理解一个特定的情境,从而引起特定的自动式思维,这些特定的自动式思维使个体对情境或事件作出非适应性的认知评价(maladaptive cognitive appraisal),而正是这样的评价引发了情绪反应。基于以上大体阐述的模型,贝克发展出了一种治疗方法,帮助病人识别并评估这些自动式思维和图式,从而鼓励病人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行为并且在心理上的感觉更好。艾利斯与贝克一样,在最初均接受了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训练,但后来艾利斯受到了新弗洛伊德学派卡伦霍妮(Karen Horney)的影响。与贝克观点相似的是,艾利斯的治疗方法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是一种形式主动、直接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师帮助病人认识到,正是他们的自我信念产生、维持甚至导致了这些心理问题。这种方法引导病人去识别他们不合理的、僵化的思维并鼓励他们主动去改变这些自我挫败的信念和行为。艾利斯起初称其为理性疗法(Rational Therapy),随后更名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并最终命名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以强调认知、行为及情绪三者的相关是很重要的。贝克倾向于使用非适应性或功能失调(maladaptive or dysfunctional),而不是非理性的(irrational),来描述那些被歪曲的认知的本质,这是因为一些非适应性的想法并不一定是不合理的。例如,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对生活中的潜在危险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估,然而,由于这种“抑郁性的切合实际”扰乱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它却是非适应性的。令人遗憾的是,艾利斯博士已于2007年7月24日过世了。如今已迈入耄耋之年的贝克博士依旧是一位保持着对知识不懈渴求的积极实践者和科学家。贝克和艾利斯,两人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这两种治疗方法对当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面对在当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精神分析疗法,这两位学派先锋首先对精神病学的一些基本假设提出质疑。他们直觉地认为人类面对的问题最终也会被人类想出的方法完美地解决,受到这种想法的驱使,贝克和艾利斯开始使用实证方法治疗心理问题,审慎地研究精神病学领域那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作为一名职业心理学家,艾利斯在曼哈顿市区开办了他的诊所,就像当时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纽约被精神分析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院派精神病学家贝克,面对着同样被传统弗洛伊德学派占领的精神病学界的重重阻力,继续推行着他自己的理论。他申请用来验证自己理论假设的科研津贴被拒绝,贝克便在没有政府或其他资助机构的财政支持下,聚集朋友和同事的力量完成了研究。学术期刊拒绝接收贝克的论文,他便去说服编辑以书籍的形式发表他的科研成果。为表彰其巨大影响力,贝克获得了2006年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 (The Lasker Award),这是医学领域的一项久负盛名的奖项,有着“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评委会主席称“认知疗法是近50年以来精神疾病治疗领域最具重要性的进展之一”(Altman, 2006)。尽管该种疗法是有效的,且其影响是确定的,但大部分患有心理疾患的人还是不容易获得CBT服务。由于CBT并不像那些精神药物行业有着可观的行业发展和利润,所以,为了提高CBT的可用性,一些国家的政客提出不要让那些制药公司为了利益掌握精神卫生领域的命运,要使精神卫生领域独立出来。2007年11月,英国卫生局局长宣布一个计划,拨款3亿英镑(6亿美元)发起一项为期六年的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够为那些有心理疾患的英国民众提供CBT服务的心理治疗师。这一变化的发生是基于一系列经济数据的提示——对于治疗常见精神疾病来讲,CBT的花销总体上要小于精神分析的药物治疗的花销。无独有偶,澳大利亚政府于1996年起极力推广CBT,并推出了一项便于推行CBT服务的计划。
一个简单但有力的想法
尽管贝克和艾利斯开创性的工作受到了肯定,但其提出并最终发展成为心理治疗新方法的基本理论并不是什么新观点了。甚至可以说CBT的这些基本理论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付诸于临床实践而已。最早对CBT观点的表述也许可以追溯到公元55—134年希腊时期斯多噶学派哲学家埃皮克提图(Epictetus),他有一句箴言是这样说的:“人们并非为事物本身烦恼,而是为他们自己对事物所持的想法而烦恼”。西方哲学家马可奥里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写道“如果你因外在的任何事物而痛苦,搅乱你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话,“事无善恶,思想使然”。历史上还有很多哲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也表达过同样的想法。CBT的核心理论很简单,即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皆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这些认知因素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愤怒、悲伤,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有焦虑、愤怒和悲伤的理由。换句话说,要为我们的情绪负责的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预期和阐释(如认知评价),而不是我们每分每秒所处的情境。这一观点可以用以下由贝克(1976)提出的例子进行说明:家庭主妇(Beck,1976,pp234-235)一位家庭主妇听见一扇门被砰地一声关上了。对此,她也许会出现如下假设想法:“可能是Sally放学回来了”、“可能是小偷”、“可能是风吹的,把门给撞上了”。她需要考虑所有相关的周边环境来做出判断。然而,这种假设检验式的逻辑思维过程可能会被这位家庭主妇的心理定式破坏。如果她现在满脑子都是恐惧,她就会马上得出结论“一定是有小偷进来了”,这是一种武断的推论。虽然这样的推论并不见得不正确,但它不是基于客观刺激作出的推论,而主要是基于内部认知过程做出的。如果她后来逃跑藏起来,那么她就失去或推迟了证实或证伪这一假设的机会。这样看来,相同的初始事件(听见门被砰地关上)可以引起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这取决于她如何解释所处的情境背景信息。不管怎样,门被砰地关上这件事本身并未引起任何情绪。但是,当这位主妇确信门被砰地关上这件事暗示着家里进小偷了,她就会觉得害怕。假如她之前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启示,比如说看了报纸上关于窃贼的报道,或者假如她的核心信念(图式)是她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自己家进小偷这件事迟早会发生”,她便会更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当然,假如她觉得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那么她的行为也就会不一样了。这就是埃皮克提图(Epictetus)所说的“人们并非为事物本身烦恼,而是为他们自己对事物所持的想法而烦恼”这句话的意思。使用更为现代的术语来讲就是,对某一情境或事件的认知评价决定了我们如何对这一情境或事件作出反应,包括我们的行为、生理反应以及主观体验都取决于认知评价。贝克将个体作出的这些关于情境或事件的假设称为自动式思维(automatic thoughts),因为这些思维内容通常是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未经过推理过程的(1976)。艾利斯把这些假设称为自我陈述(self-statements),因为这些想法是个体自我报告出来的(1962)。这些自我陈述解释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并激发出对这一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一关系在艾利斯的ABC模型中展示了出来,A是指诱发性事件(antecedent event,如“门被砰地一声关上”);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如“一定是进小偷了”),即她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如“害怕”)。B也可表述为脑海中的一片空白感(blank,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个体在面对一些诱发性事件时,其脑海中往往会迅速地、不自觉地“飘过”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们无须努力就会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贝克会称之为自动式思维的原因,因为此时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都意识不到这些想法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个体要想“抓住”这些想法就必须付出努力,仔细体察事件的发生,体察自己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从而去探索这一存在于意识之下的信念系统。因此,在CBT的进行过程中,常常需要病人具有一双侦探或是科学家的“慧眼”,去发现那些容易被我们漏掉的想法,来填补脑海中的这片空白感。尽管贝克和艾利斯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来阐释他们各自的治疗理论,但两种理论在本质上却是相通的,即歪曲认知(distorted cognitions)是一个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些认知之所以会被歪曲,是因为个体对一个情境或事件做出了错误的知觉和错误的解释,而并不是“这件事实际上是怎样的”,这些认知是非适应性的,它们会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导致情绪、行为问题或是生理上的不良反应。由于上述过程造成的这些情绪问题、行为失调和不良生理反应的特定模式,就对应了心理障碍的症状。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与药物治疗相比,认知行为治疗疗效更长久,更便宜,副作用更少,却无法成为治疗精神障碍的**方法之一。在美国,相关方面的研究投入不及药物治疗,这与药物公司的利益有关;来访者在付费服药的时候无需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负责,这也是他们不选择认知行为治疗的原因之一。以上问题同样出现在国内的心理治疗领域,这也是国内学者推荐此书的理由所在。这本部头并不大的书,背后其实有不少**心理学从业者的辛勤工作,也使得国内知名学者与作者所在的波士顿大学心理治疗情绪研究实验室结下不解之缘。相信此书非常适合想学习和投身认知行为治疗的人们,是咨询师书架必备之选。
书籍介绍
认知行为治疗(CBT)具有简单、直观、清晰的特质,在业内人士看来是绝佳的心理疗法。它包含一系列基本思路(认知对情绪和行为有深层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精神疾病的持续)一致的干预方式。本书为读者介绍了目前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描述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注意力训练策略、接纳技术、针对具体障碍的情绪调节技巧,亦即慈心禅和正念冥想等等。
本书概述了不同的技巧,从行为激活程序到元认知策略,实践证明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缓解特定精神障碍。作者还进一步介绍了很多最新的和针对某种精神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章节架构富于逻辑性和连续性,清晰实用的案例贯穿着全书的始终。本书作为对当代认知行为治疗的学术性综述,对受训治疗师或寻求一站式、最新治疗指引的资深治疗师来说,都是很有效的实用指南。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推荐购买(344+)
- 还行吧(157+)
- 书籍完整(497+)
- 超值(572+)
- 章节完整(581+)
- 快捷(668+)
- 无广告(655+)
- epub(465+)
- 一星好评(212+)
- 体验还行(378+)
- 购买多(508+)
下载评价
- 网友 益***琴: ( 2025-01-02 05:08:2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蓬***之: ( 2025-01-04 06:18:48 )
好棒good
- 网友 隗***杉: ( 2025-01-03 07:55:36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曹***雯: ( 2025-01-09 04:34:1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师***怡: ( 2024-12-30 13:52:0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辛***玮: ( 2024-12-23 10:35:10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居***南: ( 2025-01-10 03:14:10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车***波: ( 2025-01-18 14:37:16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菱***兰: ( 2024-12-22 23:30:05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屠***好: ( 2025-01-16 05:52:52 )
还行吧。
- 网友 龚***湄: ( 2025-01-05 07:17:09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汪***豪: ( 2024-12-25 01:23:23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融***华: ( 2024-12-27 01:07:5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喜欢"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之道"的人也看了
- 军事信息管理学概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从0到1打造个人品牌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17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权威推荐用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速记(第五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小学英语同步描摹字帖三年级下册外研版 3年级下学期小学生练字本衡水中学临摹字帖女 英文练习手写印刷体字贴女生字体漂亮衡水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实用数字报纸版面编辑/亓怀亮 亓怀亮 著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酒店英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新系列教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14铁道版全国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物业管理综合能力》命题点全面解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淘气冬冬校园故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541457609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