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2015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内含2014年最新真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华图2015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内含2014年最新真题)精美图片
》华图2015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内含2014年最新真题)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华图2015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内含2014年最新真题)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955584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8
  • 页数:236
  • 价格:22.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3:56:34

内容简介: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包括政治常识、常识知识、管理知识与公文写作和农村信用社基础知识四大部分。其中,政治常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共党史及党建常识。常识知识包括历史、文化常识,自然、环境、科技常识,时事要点。管理知识与公文写作包括管理学知识和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农村信用社基础知识包括农村信用社概述和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覆盖了专业知识所考查的范围。本教材牢牢把握2014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招考的考试变化,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及时性、全面性的特点,夯实基础,盘活知识,开阔眼界,能更好地提高考生的解题技巧,真正提升考生的综合能力。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农村信用社基本知识

 二、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概述

 三、笔试题型及命题方向趋势预测

 四、复习备考建议

篇 政治常识

 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

  第八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思想

  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节 统一战线

  第五节 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第六节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第七节 思想的灵魂

  第八节 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

  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革

  第六节 对外开放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八节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第九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战略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

  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思路

 第七章 中共党史

  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今

  本篇预测题库

第二篇 常识知识

 章 国情

  节 自然状况

  第二节 资源状况

  第三节 资源保护政策

 第二章 历史、文化常识

  节 历史常识

  第二节 文化常识

 第三章 自然、环境、科技常识

  节 自然常识

  第二节 环境常识

  第三节 科技常识

 第四章 安徽省况及时事要点

  节 省情概况

  第二节 2014年安徽省“两会”

  第三节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节 选)

  第四节 国内国际重大时事

  第五节 财经热点

  第六节 货币政策大事记

  本篇预测题库

第三篇 管理知识与公文写作

 章 管理学知识

  节 管理学概述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三节 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

 第二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

  节 公文概述

  第二节 行政机关公文的写作

  第三节 事务性文书写作

  第四节 行政公文的处理

  本篇预测题库

第四篇 农村信用社基础知识

 章 农村信用社概述

  节 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管理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

 第二章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节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概述

  第二节 银行从业基本准则

  本篇预测题库

  附录:真题

  2014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3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作者介绍: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隶属于北京华图宏阳图书有限公司,该编委会属于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编委会分支机构之一,凝聚了多家名校的知名学者及业内著名的培训教师。该编委会由华图教育一线名师及长期从事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教学工作的专家及学者组成。该编委会致力于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的研究,出版发行符合考生需求的权威教辅图书。其编著的《全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一本通》《全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考前必做2000题》等考试辅导用书,为考生提供备考、练习及自测的全方位服务,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考生的一致认可和推荐。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将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广义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为: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为: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方法论就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全部哲学斗争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指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所谓的二元论是指认为世界并存着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以法国的笛卡尔为主要代表。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从19世纪初起,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靠的自然科学前提。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性表现在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科学性还表现在它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表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显著的特点。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节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主体与客体

  从人的活动出发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出现了主体和客体关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改造和被改造,即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形成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二,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把实践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是以人的全部力量和能力为手段的,人们动员了自己的全部意志和信念、情感等精神因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1.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①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三节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一)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客观事物的联系。

  (二)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无处不在;其二,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三)联系的多样性

  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而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一)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是更为深刻的范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新生事物

  整个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它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和不合理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形成了旧事物所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新事物终会战胜旧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在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又体现在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才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联为一体,提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从而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或方向。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再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自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质是区分事物、划分事物界限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分子的多少和排列顺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事物不可分离。

  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结构、性质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计算和测定,叫做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确定事物“是什么”,才能把它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区别开来;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曾经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这是对认识和把握事物量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界限和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俗话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固定不变的。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因此,首先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质变和量变。

  (1)量变与质变的内涵

  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2)量变与质变是对立统一的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辩证的否定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产生;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其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其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展开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三个阶段:,肯定阶段;第二,否定阶段;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从发展的总的方向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上升的,辩证的否定不断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发展的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周期性与回复性联结在一起。总体来看,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是上升和回复的统一。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世界。承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1.在联系问题上的对立

  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在发展问题上的对立

  辩证法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在矛盾观方面的对立

  辩证法认为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客观事物存在矛盾,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是外力的推动结果。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第二,正确地把握因果关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地把握因果关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与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则产生于事物发展中非根本的、次要的以及外在的矛盾;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则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必然性代表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只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的作用;必然性是比较确定的、持久的,而偶然性则是不确定的、暂时的。二者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对立趋势,界限是确定的。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必然性创造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孤立创造的,它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所以,任何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都是通过许多偶然形式实现的,不通过偶然性而表现出来的纯粹必然性是不存在的。

  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地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一对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这种对立性表现在: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再是可能性。可能作为事物潜在的趋势,它着眼于“未来”,预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现实作为现存的客观实际,它着眼于“现在”,标志事物的现状。它们有质的区别,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别要求我们一切工作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况且,只有深刻地把握了现实,才能正确地估计事物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以科学的预见来指导自己进一步的活动。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是没有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同时孕育着新的可能性。现实不是凭空出现的,可能之所以为可能,不仅由于它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也因其以某种现实为依据。总之,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产生于现实,并将进一步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客观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一个新事物产生以前,它是孕育在现实事物之中的一种发展趋向,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现实性,随着事物的发展,新的方面战胜了旧的方面,它便由萌芽状态的潜在的现实性转化为直接的现实性。新的现实又包含着新的矛盾,孕育着新的可能,当可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又转化为现实。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循环往复,促使事物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

  (四)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与它们的外部表现形态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五)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范畴。

  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现象表示本质,本质表示现象,二者存在原则的界限,不能混同。本质和现象的区别主要在于:

  ,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现象丰富、具体,本质则单纯、深刻。

  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主要在于: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一定的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不依赖于本质的现象、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即使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第二,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脱离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由上述可见,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和不通过现象表现的本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割裂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就会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四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基础、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是由于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产生的。

  可知论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科学的认识论。它不仅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根本不同,也同旧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有本质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说,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3.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它们有原则上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1.实践的含义及要素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所以,实践既是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的手段则是指把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1)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形式

  实践的表现形式有: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第二,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三,从人类知识的根源来看,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供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在探索和解决新课题中向前发展;第二,实践不断给人提供大量的有关的经验材料;第三,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了日益完备的物质条件;第四,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着认识主体的进化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

  ①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认识可以使人掌握客观规律以指导人的活动;第二,认识可以使人的实践具有计划性;第三,认识可以调节人的生活行为;第四,认识可以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可以使人实现对自己的认识。

  ②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它妨碍人们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若把错误认识变为行动,就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又是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内在根据。

  (三)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在两个方面:认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次飞跃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实现这一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掌握十分丰富而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将主体的理性认识付诸实践,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检验已取得的理性认识,又开始高一级的感性认识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重大的飞跃。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人类对事物,特别是复杂事物的认识,仅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远远不能完成的,它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经过若干个周期,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说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认识的真理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社会实践来检验。由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就必须在真理问题上批判主观真理论。多元真理论、实用主义真理观在真理问题上都是主观真理论。

  (二)真理的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性

  真理的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或正确的认识,它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真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真理代替了旧的真理时,不能因为真理的发展就把旧的真理看作是谬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个本性不会因为真理的发展而改变,这就是真理的性或不变性。二是指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终奋斗目标,人类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相对真理走向真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也说明了人类能够趋近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真理的内容是具体的,是一定条件下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对象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发展意味着这些条件、主体和客体的改变,从而真理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二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只有在真理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显露出来,从而表明这些真理内容的正确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真理的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和渗透,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来实现;无数个相对真理构成了真理,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真理;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真理的过程。

  4.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真理既是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用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性,我们必须坚持它,马克思主义真理又是相对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上,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从未得到过正确的解决。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因而认为真理的标准是主观的。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由于它们不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此不可能彻底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就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没有直接现实性,自身不能证明自身。客观实际本身不能回答主观认识是否同自身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超值(236+)
  • 购买多(304+)
  • epub(479+)
  • 强烈推荐(553+)
  • 无广告(273+)
  • 愉快的找书体验(469+)
  • 种类多(607+)
  • 无漏页(97+)
  • 推荐购买(265+)
  • 一星好评(183+)
  • azw3(161+)
  • 差评(238+)
  • 字体合适(460+)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 2025-01-09 05:53:5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龚***湄: ( 2024-12-30 00:43:31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车***波: ( 2024-12-31 06:45:20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索***宸: ( 2024-12-29 21:34:30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居***南: ( 2024-12-31 19:08:3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方***旋: ( 2025-01-08 13:18:05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田***珊: ( 2025-01-04 17:47:4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师***怀: ( 2024-12-24 23:51:3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益***琴: ( 2024-12-30 20:53:25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菱***兰: ( 2025-01-12 07:22:34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薛***玉: ( 2024-12-25 09:48:47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谢***灵: ( 2024-12-24 02:12:51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孔***旋: ( 2025-01-14 20:54:22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通***蕊: ( 2024-12-20 04:09:40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康***溪: ( 2025-01-17 09:43:20 )

    强烈推荐!!!

  • 网友 芮***枫: ( 2025-01-13 06:56:20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