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与面包 : 第三帝国社会生活史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铁血与面包 : 第三帝国社会生活史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280幅历史照片,透过平凡德国士兵与平民的亲身体验,深入探讨极权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状况,再现纳粹德国文化、经济和生活社会史;检视纳粹统治对国家经济、文化与女性权利的影响及民众对种族政策的的认知与参
内容简介:
纳粹德国为什么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后迅速崛起,纳粹德国依靠什么力量成为一台让世界为之深受苦难的强大的战争机器,希特勒是怎样从一个流浪汉一样的退伍士兵成为一度横扫天下无敌于世的战争和杀人狂魔?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本书中得到些许的答案。本书是目前为止较为详尽地探讨第三帝国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佳作,它和其他政治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亡》,军事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起》《第三帝国的覆灭》《闪击战》等等不同,它探讨和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的第三帝国的面孔。
正是这样的一个第三帝国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在军事上一度所向披靡,正是这样一个第三帝国,在国内聚集起强大的工业生产和运转能力,使得这部庞大精确而又有效的战争机器让世界为之战栗!
但是这里边的秘密是什么,它有什么致命的弱点,它又是怎样被击败直至灭亡的,本书能够给与一些答案。这是一部能让人明白事情内在机理的Insider's。本书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并展示了那个黑暗年代德国的真实面目。
书籍目录:
1 阿道夫•希特勒
艰苦的童年
大战结束
第七位党员?
命定之人
啤酒馆政变
希特勒与移交的权力结构
2 没有希望的民族: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
魏玛共和国
志愿军
经济崩溃
反犹主义
希特勒掌权
对魏玛共和国的定论
3 纳粹经济奇迹
混合经济
失业状态与哈亚马尔•沙赫特
赫尔曼•戈林
德意志劳动阵线
工人的独立
4 纳粹与青年
党卫军第12师“希特勒青年团”师
希特勒学校
反对希特勒青年团
5 妇女与第三帝国
盖尔特鲁德•
修慈—克林科
母亲们
双重标准
妇女与再武装
妇女在乡间
纳粹统治的现实
6 纳粹统治下的日常生活
人民与宗教
新教与一体化
天主教会
农村生活
钢铁般的牢固控制
7 纳粹治下的文化活动
焚书
纳粹艺术:对战争的热爱
8 恐怖降临
反犹主义
“反社会者”
精神疾病
9 旋风般的胜利
朱可夫的反攻
10 厄运的前兆 : 1941年至1944年
第6军团戛然而止
库尔斯克的钢铁炼狱
第二战场
压倒性火力
11 本土战线:工业与生产
劳工短缺
盟军大轰炸
轰炸与生产
12 本土战线:德国的生活
日常生活的现实
娱乐消遣
民心士气
13 后战役
地狱般的旅程
国民突击队
柏林的战斗
纳粹的复仇
全面投降
14 反抗
左派
红色管弦乐团
萧尔兄妹之死
早期的反纳粹计划
阴谋失败
15 种族灭绝
系统性屠杀
勇敢的抗议
死亡集中营
16 战败的德意志
再度降临的和平
术语表
作者介绍:
马修·休兹博士(Dr.Matthew Hughes)
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Northampton)世界现代史的讲师,由伦敦国王学院(King ' s College, London)颁发战争史博士头衔。他写过有关西班牙内战和一次、二次大战的文章,着作有《1915年:拉长的战线》(The Lines are Drawn)与《艾伦贝元帅与1917-1919年英国的中东战略》(Allen
byand British Strategy in the MiddleEast 1917-1919)等书,现居伦敦。
克里斯·曼博士(Dr.Chris Mann)
英国索利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欧洲史讲师,在战争研究上荣获伦敦皇家学院的博士头衔。他的研究领域为二十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战争史,著有《1940-1945年流放的挪威军队》(Norwegian
Armed Forces in Exile 1940-1945)和《T-34型战车》(The T-34)等书,现居住伦敦。
于仓和(译者)
台北人,1980年生,先后就读辅仁大学德文系与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译有《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列宁格勒战役》、《篱墻之战》、《极地战争》、《二次大战的德国伞兵》、《二次大战的德国海军》、《二次大战的德国空军》、《纳尔逊和他的无敌征战》、《野蛮恶毒的维京人》与《第三帝国的精锐部队》等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纳粹经济奇迹
从一开始,纳粹就决心为了自己的目标颠覆德国年轻人的想法。他们竭尽全力吸收年轻人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和所谓的“人民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一般来说,青年群体通常容易得到非武装政策带来的好处,还有“元首国家”这种想法带来的利益。“元首国家”承诺终结20世纪20年代的暴力,并恢复德国的“光荣盛世”。
1936年之后才长成十来岁青少年的年轻群体,对希特勒上台前的日子没什么记忆,他们通过学校教育进入国家社会主义的领域。对这一群青少年来说,他们看起来没有任何选择。另一群十多岁的少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青年,他们经历了对年轻人来说且残酷的国家社会主义形式,当中包括被征召进入防卫部队,或对某些人来说则是与党卫军第12师“希特勒青年团”师一起行动。这个精锐的党卫军师团不顾一切地狂热作战,并且在1944年诺曼底区域的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
年轻人通过希特勒青年团来认识纳粹主义,这是学校和家庭以外另一个替代性权威中心。希特勒青年团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组织化,再加上官僚政治,其成员也就不断增加。然而对许多学童来说,生活在纳粹主义之下面临许多矛盾,以下摘录的文字显示出孩童们对于新体系有多么懵懂无知:“我们班上没有人读过《我的奋斗》,我自己只是从书中找出问题。就整体而言,我们并不知道纳粹意识形态,甚至学校里出现反犹主义的机会也相当少。举个例子,经由理查德·华格纳(Richard Wagner)的论文《音乐中的犹太人》(The Jews in Music),以及在校外展示的《冲锋队队员》的复制品,都使得我们充满疑问……不过我们受到政治性安排:要遵守命令,培养立正站好并说‘遵命’的军人‘美德’,并在‘祖国’这个具有魔力的字眼被说出口,以及德国的荣耀和伟大被提及时要停止思考。”如同我们将会看到的,虽然有许多年轻人以适当方式加入像希特勒青年团这样的组织,但也有许多其他年轻人反对纳粹控制他们的生活。
到了1933年年底,所有其他的青年组织不是被禁止,就是被纳入希特勒青年团,的例外是天主教团体,他们在纳粹与梵蒂冈之间的协议下得到些许的保护。被并入希特勒青年团的组织团体包括非政治性青年联盟组织和新教青年团体,因此到了1934年年初,希特勒青年团囊括了全德国10岁至14岁男孩的47%[参与德意志少年队(Deutsches Jungvolk)],以及14至18岁男孩的38%(参与希特勒青年团本身);至于女孩们,数据虽然没有这么高,但依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0至14岁的女孩当中有15%的人加入少女队,而14至18岁年龄层的少女有8%参加德意志女青年联盟。
希特勒相信,第三帝国的生存要靠对年轻人的教育来维系,他宣称:“我所追求的就是非常积极主动、具备领导能力、作风严酷的年轻人。年轻人必须对痛苦毫不在乎……我不会进行任何智力方面的训练。对我的年轻人来说,知识只不过是一种堕落而已。”依据这样的想法,希特勒青年团的男孩女孩组织都被置于帝国青年领袖巴度尔·冯·施拉赫(Baldur von Schirach)的中央统一指挥下(他在战争期间是维也纳的纳粹党党部主管,且由于他在维也纳针对外国工人的行政管理和对待犹太人的方式,在纽伦堡大审中被判处20年徒刑)。
1935年9月的纽伦堡集会中,54000名希特勒青年团团员在现场接受希特勒检阅,希特勒在致辞的时候表示,要求下一代年轻人“如灰狗般迅捷、如皮革般强韧、如克虏伯的钢铁般坚硬”。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如果你想找寻他的纪念碑,就看看四周吧!”
Si monumentum requiris, circumspice.
希特勒对于演讲相当拿手,他因此被德意志工人党吸收为新党员。他在1921年接管党务,还将党名更改为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这个党名被缩写成“纳粹”(Nazi),是由 Nationale的第一个音节Na和sozialist的第二个音节zi合成[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把国家秘密警察( Geheime Staatspolizei)缩写成“盖世太保”( Gestapo)的过程里]。
如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概述的,“女性教育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为了要培育未来之母”。在军队式的检阅中,她们穿着由海军蓝的裙子、白上衣、棕色夹克组成的制服,并且要把头发绑成两条辫子。当她们年满17岁时就有资格加“信念与美丽”( Glaube und Schänheit)协会,她们在那里接受家政训练,并准备结婚。信念与美丽协会的任务是培养17至21岁的年轻女性精神上及身体上的优雅风范,使她们成为纳粹女性概念的最佳证明。到1936年,总计有超过200万名少女加入德意志女青年联盟。
因此,在1938年时,纳粹禁止在学校中演唱圣诞赞美诗和演出圣诞剧,而在同一时间,圣诞节则被一个新的词汇“圣诞季节”( Yuletide)取代。
尼默勒(Martin Niemöller)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一位潜艇艇长,曾获颁功绩勋章( Pour le Mérite);他接着研究神学,并在1924年时被任命为牧师。大约有7000名牧师加入尼默勒的反对运动,但纳粹的迫害严重贬抑了他们的地位。其间,“积极的基督徒”攻击《圣经》旧约和新约中那些被认为遭到犹太教玷污的部分。“积极的基督徒”的政策遭到许多新教教会人士的严厉批评,也遭到像尼默勒这类人的攻击。到最后,纳粹新教一体化的企图失败了,但这并不能阻止纳粹迫害宗教领域的反对者,包括尼默勒在内,他在1937年时遭到监禁,随后被送进集中营。新教教会在1935年公开将所有纳粹种族一民族世界观斥为无稽之谈,结果有700名神职人员被捕。他们备受羞辱,连公民自由也被限制。尽管纳粹最后没能吞并这些教会,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镇压政策已有效遏止了新教运动内的公开反对。
……
最后,两个基督教会都无法理解纳粹代表的威胁。当个别的神职人员如英雄般地行动时,教会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来阻止纳粹接收德国。他们的回应只有发表无力的反对声明,而不是筹划群众抗议活动。教会(和所有的德国人)如果注意到尼默勒牧师的著名评论,就会做得更好。他说:“纳粹首先对付犹太人,但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没有反对;然后他们对付天主教徒,但我不是天主教徒,所以我也没有反对;接着他们转向工会会员,但我不是,所以我还是没有反对;最后终于轮到我了,但是再也没有人出来反对了。”
海因里希·海涅( Heinrich Heine)说:“你在哪里焚书,就是在哪里杀人。”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英美军事图书出版巨头Amber Books、USNI(美国海军学院)、Ian Allan、ZENITH Press、Osprey Publishing(鱼鹰)、Pen and Sword Books、Green HILL、RAND Corporation(兰德公司)、NIP巨献。中国市场出版社(China Market Press)原版引进,军迷珍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铁血与面包,纳粹德国的崛起和灭亡。
●本书从希特勒的成长切入,描述了从纳粹起源到灭亡的全过程,填补了长期以来有关希特勒德国及其罪恶体制的研究空白。
●本书既包含纳粹的军事体制,也包含其经济崛起的奇迹及纳粹统治下的文化生活与人民日常活动。是一本纳粹德国的百科全书式书籍。
●从文化、生活等方面更深层次思索探讨纳粹德国。
★原版引进、专业之作
●正版授权中文译著,绝非其他抄袭拼凑图书可比。
●本书作者马修·休茲是一位职业历史学家,有数十年二战德国研究经验,克里斯·曼为原美国陆军外国军事(苏军部分)研究办公室主任。两位专业军事作家联手打造纳粹德国社会史。
●本书所收录的 280 张照片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希特勒第三帝国的生活状况。
●专业的军事翻译,严谨校对,流畅的军事历史阅读享受。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匿名: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对于德国迷来说这也是又一本客观了解德国历史文化的好书噢!
对于今人来说,读历史,历史人物个人的是非成败不是太重要的,更重要的反而是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因为那些原因有可能在某一个历史时刻重新走上未来的历史舞台。一个组织或者一个民族的强大,同样也可以从本国历史或者世界历史中寻找答案。近年来,对社会文化史是特别感兴趣的,尤其又是德国!我能说这本书的副书名比正书名更贴切也更吸引我的注意力吗?!封面不是特别喜欢,但是重点是内容富有启发,所以封面可以忽略不计啦!推荐阅读,如果你喜欢反思历史和阅读历史,如果你喜欢德国,如果你关注德国文化,本书值得一读。
许述:好书,值得拥有
这本书印证了我的一个看法:德国不仅是一架高效的战争机器,而且在管理社会、发展经济、汇聚资源上也是高手。希特勒对外残暴无情,但却在德国国内长期实施“仁政”,其中一项举措就是从不对德国人收税,用中国古代的话来说,就是“永不加赋”,可是没有几个人做得到。希特勒为什么能得到德国人铁杆支持和拥护,这个怕是不能忽视哦。
eheheheh
:作为认清纳粹主义的邪恶本质的一面“无瑕”的镜子的艺术
纳粹德国无疑已是臭名昭著了,但社会学者和历史学者乃至一般关心人类社会走向的民众,对于纳粹德国研究绝不能止步于这么一个政治正确的结论而已。更应该而且是必须进一步揭露的是:当年的德国人或者说人性何以走到如此黑暗的境地?
就此而言,跟好的一个剖析层面毋宁是一个国家的“大众文化与高级艺术的面貌”,其理由在于:艺术的本质无论如何必然是纯粹的,或者是纯粹的高尚,或者是纯粹的邪恶。也即,艺术可以作为反映一国民众(有时候甚至是少数高层操纵者)的心理状态和政治诉求的“无瑕”的镜子。艺术这面“镜子”或许会比直接从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等更加直观、更不易让认知者产生误解。
因此之故,《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社会生活史)》一书在这方面的探索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苦瓜:稀少珍贵的老百姓的生活史
历史往往是帝王史,不是百姓史。纳粹历史相关的书不少,但涉及老百姓生活史的太少了,尤其是纳粹德国这段历史中的平常人生,似乎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一点。这本书图片挺多,刷新了认知。
匿名:重新看历史
今天重新看德国史上黑暗的一段到底是有多黑暗,今天重新看世界史上惨烈的一段到底是怎样走到那一步,今天要反思世界历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真相,这本书有不少启发。
前言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生于公元1889年4月20日,就像许多纳粹分子一样,他是奥地利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无法适应环境的人。有充足的资料可以说明他的幼年生活。1889年时,他出生在奥地利与德国边境附近茵河(Inn)畔的布拉瑙(Branau),他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Alois Hitler)时年52岁,是奥匈帝国一名税务官员;而希特勒的母亲是农村妇女,小丈夫将近30岁。阿洛伊斯是私生子,他的继父姓希德勒(Hiedler);1876年时,原本姓希克尔古鲁伯(Schicklgruber)的阿洛伊斯认为这个姓听起来既粗俗又土气,因此将其改为希特勒。在奥匈帝国的这个地区,希德勒、西特勒(Hietler)、许特勒(Hüttler/Hütler)和希特勒等姓氏.
希特勒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虽然母亲相当溺爱他,但父亲却极为严厉,难以相处。阿洛伊斯是一位典型的中产阶级省政府民事公务人员,为人节俭、严厉、学究、自负、缺乏幽默感,且具有阶级意识。阿洛伊斯对于经营家庭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而比较喜欢把时间用来在酒吧喝酒和抽烟,或是沉迷于养蜂。阿洛伊斯结过三次婚,是一个冷漠的人,他的体罚也许对儿子阿道夫造成深刻冲击,可能对阿道夫以高人一等的蔑视对待柔顺的女性、想要主导一切的欲望、无法深入经营人际关系和他巨大的憎恨能量产生了影响。从早年开始,阿道夫的坚强意志就与父亲的意志相冲突,这样的冲突总是使年少的阿道夫遭受严重打击,正如阿道夫的妹妹宝拉(Paula)日后所回忆的:“尤其是我的哥哥阿道夫挑战父亲严厉态度的底线,因此每天都遭到不折不扣的打击……然而每一次我的母亲都会爱抚他、拥抱他,并试着用她的慈爱来获得父亲用严厉所无法达到的成果。”
艰苦的童年
阿道夫也未能接受完善的教育。他的父亲因为工作的缘故而迁居,使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断,后阿道夫在1900年从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就读。希特勒的父亲给他选择了一般中学,而非高级文科中学。一般中学较注重职业训练,不太重视传统的教育,这反映出阿道夫的父亲抱持的观点,认为古典和人文主义科目对于将来谋职维生并没有太大用处。在一般中学求学期间,希特勒的表现并不突出,课业成绩乏善可陈,平常不守规矩,时时和试图管教他的师长们起冲突,为自己惹来麻烦。由于希特勒对于学校教育和师长们厌恶万分,他因此中断了学业。希特勒对学术研究和有关知识分子的一切事物的蔑视,都可以在纳粹主义中找到强烈的表达。他评论道:“我的老师大部分在心智上都有些问题,而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终其一生都是货真价实的傻子。”在求学期间和往后的日子里,希特勒感兴趣的主题就是德国,凡是公共图书馆里内容与德国各个方面相关的书籍,他都会加以研读。
1907年,希特勒前往维也纳,想要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读,不过却无法通过入学考试,这对他来说是另一次打击,也是他憎恨教师和知识分子更深一层的根源。他的母亲在第二年过逝,因此从这时起直到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就待在维也纳勉强糊口(1913年至1914年时则是在慕尼黑)。这位德国未来的总理沦落到睡在廉价旅馆里,整天穿着长大衣,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其他同样贫困潦倒的朋友们就给他取了个绰号“欧姆·保罗·克吕格”(Ohm Paul Krüger),这是当时波尔人(Boer)首领的名字。然而希特勒可不是那种愿意安于贫困的人,他的姑母把他母亲的一些遗产施舍给他,而且再加上帮人画素描的收入,一幅画可以卖5克朗,他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收入偶尔还能达到年轻教师的水准,但是在其他时候仍为缺钱所苦。说实在的,从整体角度来看,希特勒在维也纳的这6年生活确实不怎么好过。
传统的观点认为,希特勒在维也纳的时候培养出反犹太人的态度,不过这样的观点还不算明确。希特勒把画作贩卖给许多犹太人画商,也认为犹太人是比较精明的商人,比基督教徒画商更可靠,他甚至与一名犹太画商约瑟夫·诺伊曼(Josef Neumann)建立了良好友谊。但是后来他在《我的奋斗》(Mein Kampf)一书中宣称,他从林兹(Linz)来到维也纳之后就成为反犹太分子。希特勒在一个特别的章节中谈道:“当我在贫民区中辗转流浪时,突然间碰上一个穿着黑色长袖上衣、有着黑色头发的幽灵。‘他是一个犹太人吗?’这是我的个想法。不过他们在林兹看起来并不像这样,为了确认,我偷偷摸摸、小心翼翼地观察这个人,但我盯着他的外国面孔愈久,细看一个又一个的特征,就会冒出一个新问题:‘是一个日耳曼人吗?’”随着这次的偶遇,希特勒开始以另一种观点来审视维也纳:
“不论我到哪里,我开始去注意犹太人,而且只要我看到愈多,他们在我眼里与其他人类的区别也就益发鲜明。”渐渐地,希特勒把怨恨有关奥匈帝国衰败的一切事务都与犹太人的阴谋诡计联想在一起,他也通过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犹太教条”,把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联结在一块。
不过我们很难确认希特勒在这段时间内的反犹态度,而他和一些犹太人的友谊实际上则反映出其他方向,希特勒在次世界大战时的同僚们也证实他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反犹太人观点,因此现在学界对希特勒的看法是,他宣称在战前的维也纳成形的激进反犹态度,事实上主要是在1918年后的德国产生。希特勒强调在维也纳所过的生活,更能强化他所自诩的从贫困中白手起家的形象。事实上,他对犹太人(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病态憎恶,看起来更像是从德国于1918年战败中的经历,还有在魏玛德国(Weimar Germany)中身为暴民煽动者的生活里产生,而非在衰败的奥匈帝国的战前岁月中。
1914年8月,随着法兰兹·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大公遭暗杀身亡,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这场战争震撼了旧世界,并且证明对被卷入冲突的人们来说是塑造人格的体验,例如希特勒和意大利的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都是退伍士兵成为战后法西斯运动的骨干分子。如果大战没有在1914年爆发的话,希特勒很可能就会以二流无名画家的身份勉强地度过余生,但是他命中注定要踏上另外一条路。
身为奥地利人(而且还是一个逃避奥匈帝国陆军兵役的人),他向巴伐利亚(Bavaria)统治者路德维希三世(Ludwig III)国王提出申请,要求加入德国陆军中的巴伐利亚部队。从整体来看,这场战争对希特勒而言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这代表他在1907年离家后失业闲散生活的结束;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他次有了目标、同志和纪律,也是份真正的工作。希特勒不顾一切地坚持留在巴伐利亚第16后备步兵团[也因为团长的关系而被称为李斯特(List)团],即使负伤也一样,日后希特勒在提到这段战争岁月时,称之为“我世俗一生当中伟大也无法忘怀的日子”。
希特勒在大战期间担任传令兵,勇气过人,总是在战况激烈的时候出任务,冒了许许多多风险,然而长官们认为他缺乏领导潜能,所以他从未晋升到下士以上的阶层,但希特勒看起来对晋升也无兴趣。1914年11月,一枚法军炮弹命中了该团的前进指挥所,参谋人员非死即伤,那时希特勒才刚离开没几分钟而已。1914年12月2日,希特勒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愉快的一天”。除此之外,希特勒非常严肃,缺乏幽默感。有一次,希特勒的同僚们暗示他是否会想要跟一名法国女孩约会,他反感地回应:“要是我跟法国女孩上床的话,我会羞愤而死。”这是希特勒在战后与女性关系不佳的前兆。不过他却对同僚十分忠实,与希特勒一起服役的人在战后通常受到良好照顾。然而另一方面,例如1934年“长刀之夜”(Night of the Long Knives)这类的行动(可参见第1章)可以证明,如果希特勒认为战争中的老兵,或是往昔的纳粹运动同志成为威胁的话,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杀害他们。
在壕沟中,希特勒曾收到几个从家乡寄来的包裹,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也从未嫖妓,反而把时间花在沉思上,或是用来阅读,成为同僚们冷嘲热讽的笑柄。在前线时,希特勒喜欢一只白色的小猎犬,在恐怖的壕沟战当中,希特勒若是付出了什么感情,都是花在这只猎犬身上,因此当这只狗走失时,希特勒就这么一次动了情,他对这只狗的喜爱可以在之后宠爱阿尔萨斯狗布隆迪(Blondi)身上看得出来。希特勒对狗比对人还要亲昵,可能是因为它们对人类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忠诚和顺从。希特勒钦点的建筑师和战争计划者阿尔贝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就曾回忆说,希特勒对狗的宠爱看起来像是他具备的人类情感。
虽然身为奥地利人,但希特勒极度地爱国,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德意志帝国的战斗。1914年时,他厌恶圣诞节欢乐友善的气氛,并且容易被同僚认为战争会失利的失败主义者观点而激怒。有趣的是,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希特勒的同僚们还记得他没有太多敌视犹太人的批评,但一些即席的反犹太人演说却是未来大屠杀主使者的本质。
1916年,希特勒被一枚英军炮弹炸伤,因而被送往柏林附近的一个医院接受治疗。当他目睹前线后方士气低落、装病逃兵事件层出不穷时大为震惊,而此一印象之后就变成纳粹主张德国之所以会战败的“暗箭”说法。希特勒非常渴望再度返回战场,因此于1917年3月在维米(Vimy)附近重新加入李斯特团。1918年8月4日,希特勒获颁一级铁十字勋章(Eisernes Kreuz﹐ EK1),这对德意志帝国陆军的一般士兵来说是个相当罕见的殊荣。但讽刺的是,希特勒是被一名犹太军官胡果·古特曼(Hugo Gutmann)少尉提名而得到这枚勋章。据说希特勒是因为单枪匹马俘虏15名敌军士兵才获颁勋章,但实际上是因为他在猛烈敌火中英勇地传递一道命令而建功。古特曼向两名传令兵做出承诺,其中一名就是希特勒,如果他们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勋章。如果传令兵勇敢的行动在当时没有那样引人注目,那么意味着古特曼在授奖获得同意之前就已经提前几个星期的时间向师部申请。
书籍介绍
纳粹德国为什么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后迅速崛起,纳粹德国依靠什么力量成为一台让世界为之深受苦难的强大的战争机器,希特勒是怎样从一个流浪汉一样的退伍士兵成为一度横扫天下无敌于世的战争和杀人狂魔?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本书中得到些许的答案。本书是目前为止较为详尽地探讨第三帝国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佳作,它和其他政治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亡》,军事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起》《第三帝国的覆灭》《闪击战》等等不同,它探讨和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的第三帝国的面孔。
正是这样的一个第三帝国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在军事上一度所向披靡,正是这样一个第三帝国,在国内聚集起强大的工业生产和运转能力,使得这部庞大精确而又有效的战争机器让世界为之战栗!
但是这里边的秘密是什么,它有什么致命的弱点,它又是怎样被击败直至灭亡的,本书能够给与一些答案。这是一部能让人明白事情内在机理的Insider's。本书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并展示了那个黑暗年代德国的真实面目。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中评(670+)
- epub(552+)
- 赞(443+)
- azw3(214+)
- mobi(326+)
- 小说多(208+)
- 内涵好书(458+)
- 全格式(523+)
- 方便(412+)
- 差评(149+)
- 一星好评(78+)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颜: ( 2025-01-04 09:25:3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车***波: ( 2024-12-31 02:14:14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步***青: ( 2024-12-23 20:03:34 )
。。。。。好
- 网友 薛***玉: ( 2024-12-27 16:06:56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汪***豪: ( 2024-12-25 19:13:36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焦***山: ( 2024-12-31 11:23:55 )
不错。。。。。
- 网友 康***溪: ( 2025-01-17 16:26:46 )
强烈推荐!!!
- 网友 寿***芳: ( 2024-12-30 03:41:00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林***艳: ( 2024-12-22 15:34:41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谢***灵: ( 2025-01-03 14:10:14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菱***兰: ( 2025-01-09 13:56:51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仰***兰: ( 2025-01-09 20:16:4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饶***丽: ( 2025-01-18 17:08:34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宋家客厅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美丽新世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台湾的客家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广告争夺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一个人的环球航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0年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公版2013山西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申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黄帝内经·素问 李照国 英译,刘希茹 今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新华书店自营店】游泳Step教法(实操篇)/运动健康100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一级考试应试过关(笔试+上机)30练(第2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最后冲刺30练实战丛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5分